Vibe coding: 氛圍的魅力與陷阱
探索 Vibe coding 的核心精神:自然語言編程、心流狀態與互動式開發。瞭解「Vibe」如何影響創作,以及在 AI 時代中保持真實共鳴的重要性。
Vibe 不僅是一種現象,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當我們談論 Vibe coding、Vibe writing 或任何形式的 Vibe 創作時,
我們實際上是在談論一種 超越工具本身的體驗與連結。
❏ 引言
“One day in spring is like all four seasons” (春天的一天就像四季)。
清晨的氣溫仍留給賴床一絲理由,午後的太陽曬起來沒那麼逼人,日落後的河堤吹著可以走上一段將晚餐給消化完的風。
上個禮拜瀰漫著一股 Good Vibe,你同意嗎:)
說到 Vibe,最近在技術同溫層裡廣為流傳的 Vibe Coding (氛圍編程) 頻繁的出現在河道上。我心想:在 AI 生產力不斷提升下,是不是很多創造性的工作都可以很 Vibe?
Vibe writing, Vibe painting, Vibe podcasting, Vibe everything …
這期,我們來聊聊 Vibe (氛圍) 這件事 ~
.
📚 文章目錄
1. Vibe coding (氛圍編程)
2. Vibe 的由來
3. 共鳴的感覺
4. 溝通的方式
5. 平台營造出來的 vibe 陷阱
🔍 工人智慧猜你也喜歡
請確認您已訂閱,以便每週都能收到新的文章,
並考慮與您認為可能會喜歡的朋友或同事分享 ...
❏ Vibe coding (氛圍編程)
Vibe coding 一詞來自 Andrej Karpathy 的一則 X 貼文,原文翻譯後如下 (我將我覺得 vibe coding 的核心精神畫上了粗體):
有一種新的編碼,我稱之為“氛圍編碼”,在這種編碼中,你完全屈服於氛圍,擁抱指數,甚至忘記代碼的存在。這可能是因為 LLM(例如 Cursor Composer w Sonnet)變得太優秀了。
另外,我只是用 SuperWhisper 與 Composer 對話,所以我幾乎不用碰鍵盤。我要求最愚蠢的事情,例如“將側邊欄的填充減少一半”,因為我太懶了,找不到它。我總是“全部接受”,我不再閱讀差異。當我收到錯誤訊息時,我只是將其複製並貼上進去而不加任何註釋,通常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
程式碼超出了我通常的理解範圍,我必須花一段時間才能讀完它。有時 LLM 無法修復錯誤,所以我只能繞過它或要求隨機更改,直到它消失。對於週末一次性項目來說這還不算太糟糕,但仍然很有趣。
我正在建立一個專案或網路應用程序,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編碼 - 我只是看到一些東西,說一些東西,運行一些東西,複製貼上一些東西,而且它大部分都有效。1
.
Vibe coding 核心有三:
① 自然語言編程
我只是用 SuperWhisper 與 Composer 對話,所以我幾乎不用碰鍵盤
「用嘴巴寫程式」這句話以前是拿來諷刺那些講的一嘴好程式的長官,現在可能漸漸不適用了:透過與 AI 的對話,就能把一個完整的應用程式開發完成,半個字都不用打,只需要看著程式像列印般在畫面中飛舞就可以了。
.
② 心流狀態
我總是 “全部接受”,我不再閱讀差異。
這裡的一個重點是:放下對於執行細節的執著,轉而專注在創造力和問題解決上。
對於飛快列印出來的代碼,我們有沒有能力理解是一個問題,我們有沒有必要這麼做,是另一個問題。
Vibe coding 下,更享受的是進入心流狀態,不被細節消磨對於創造的熱情!
.
③ 互動式迭代開發
有時 LLM 無法修復錯誤,所以我只能繞過它或要求隨機更改,直到它消失
放下了對細節的執著,不代表 AI 就能一次就做對 (別忘了,他有幻覺)。
除錯 (Debug) 一直是程式設計當中重要也經常是最花時間的一環:我們稍微調整一下輸入然後觀察一下輸出的變化,這邊加一點 print 那邊加一點 sleep,等等 …
現在,焦點從 解決沿途遭遇的問題 轉移到 只要能正確達成目的就好,避開問題 (走另一條路徑) 成了可行的策略,條條道路通羅馬。
我們不再鑽牛角尖地沉浸在攻克這個難解的 bug,我們只是問 AI:這條路行不通,那還有哪些其他選擇?
.
河道上的 Vibe coding 所展示的大多是「① 自然語言編程」如何地神奇魔幻:
半天內復刻出一個網站
從未學過程式的新手,兩天之內上架一個 iOS app
等等 …
但是,「② 心流狀態」和「③ 互動式迭代開發」我認為才是更應該關注的本質。
.
❏ Vibe 的由來
這個詞源自爵士樂世界,是作為顫音琴 (vibraphone) 的俚語稱呼,這是一種在 1916 年發明的槌擊式打擊樂器,外觀類似木琴,但與鋼製馬林巴琴相似,它具有更加柔和深沉的音色。
根據1956年《爵士樂年鑑百科全書》記載,萊昂內爾·漢普頓是第一位在錄音中以這種樂器進行獨奏的音樂家,他在1930年與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合作的《Memories of You》中展現了這一技藝。
漢普頓在隨後的幾十年裡擁有長久的職業生涯,擔任過樂隊領導人、鋼琴家、鼓手和歌手,但正是他那充滿律動且平滑的槌擊獨奏音色,為他贏得了「Vibes 之王」的稱號。[1]
可以把 vibe 理解為 vibration (震動),進一步延伸:人與人之間的共鳴、人與周遭的共鳴。
關於振動,還有另一種思想流派,一種更近期的精神概念化,適應了運動的不規則性。振動如何移動、穿過並環繞我們,影響、轉變並連接宇宙中看似惰性的物質與那些有生命的事物,超越的不僅是我們自己的身體,甚至還有我們的靈魂和精神。
有時人們會說,他們與另一個人或某個地方或某件事產生了共鳴。這種用法暗示了我們可以稱之為更大的振動機構,它強調自我的廣泛層面:就像音叉一樣,你的震動可能會與另一個人的震動產生共振,或者,就像弦樂器一樣,你的震動可能會與派對上的和諧震動相輔相成。
很明顯,與 1960 或 1970 年代相比,Vibes 在我們這個時代使用得更頻繁、更廣泛。為什麼呢?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對於體驗的重視,以及 對於體驗策劃的重視。[1]
Vibe coding 體現了我們對於 ”編程體驗” 的重視,
對於 “策劃透過寫程式來解決問題” 這份體驗的重視。
.
❏ 共鳴的感覺
Vibe 的滿足不在於我多擁有了什麼,反而更像是我從什麼當中超脫了出來
「氛圍」這個概念很難以文字表達,因為它本身就是故意抗拒定義的。韋氏詞典最好的嘗試是將其描述為「一種能被感知的獨特感覺或品質」。我同意這個說法,但我要補充的是:並非每個人都能感知它。
對我來說,感受氛圍意味著寫日記和反覆播放《Lucid》,但我知道每個人的體驗都不同。前幾天,在和朋友一起看《Crashing》的試播集時,她在菲比·沃勒-布裡奇坐在擁擠的公車上,彈著吉他望向窗外的畫面上暫停,然後斬釘截鐵地宣佈:「這就是氛圍。」
的確如此。將《Lucid》、菲比和我的日記連接起來的不是時間、地點或風格,而是對這些事物的集體拒絕。這些時刻不是物質性的,它們是對感官的認可。一種質感;一種顏色。墨水的黑色;雨的輕吻。這些事物定義了氛圍,同時也將它從定義的負擔中解放出來,緊迫地將我們帶離肉體,將我們帶到一個更柔軟、幾乎是臨界的地方。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花了很多時間「感受氛圍」,而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本主義的地獄中,我常常為此感到內疚。
在資本主義下,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工作;甚至,有時尤其是,一種嗜好。奧德爾指出:「在每一刻醒著的時間都變成了我們謀生的時刻的情況下,當我們甚至將休閒活動提交給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的按讚數來進行數字評估,像檢查股票一樣不斷檢查它的表現時,時間就成了一種我們無法再合理花費在『無所事事』上的經濟資源。
這種將時間視為「經濟資源」的觀念,正是「vibing」所試圖擺脫的。[2]
在我曾用過的詞彙當中比較接近 vibe 的大概是 feel 吧?「氛圍」或是「氣氛」比較難捕捉到那些實質 (時間、地點、氣溫、風格 …) 以外的東西。
有時候走在路上,轉出一個街角,陽光從建築物的縫隙中穿出,心裡出現的難以言說但感覺很有共鳴的現象,我會說:這很有 feel。
那個當下的滿足不在於我多擁有了什麼,反而更像是我從什麼當中超脫了出來,進入了類似「心流」的狀態。
Vibe coding 讓我們從語法和結構的形式解脫出來,將時間花費在可能看似無所事事 (相對難以量化的產出) 的目標討論上。
.
❏ 溝通的方式
詞語不再是詞語……它們只是價值的流動。不是交換,而是流動。
你不會根據言語來評判他人,你只是在感受這些言語所表達的內在價值。這來自於人的核心,每個人都能欣賞這種內在價值。當你回應時(你是用整個存在來回應,言語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你是在承認這種價值,並且你正在給予自己的一部分……讓你的價值流動出來。
有注意到好的音樂如何讓你進入當下嗎?像聽音樂一樣去聽別人。你只是在享受音樂本身所蘊含的內在價值。你可以開始跟著唱……承認歌曲的價值而不評判它,同時也給予自己的一部分。我曾見過當一個人進來只是哼唱一首曲子時,沉悶的房間是如何被改變的。最終每個人都開始跟著唱……讓價值流動整個房間。
有幾種方法可以讓你進入這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不會思考或判斷,只是讓價值在互動中流動。
第一種方法是傾聽他人內在的價值。不要試圖聽他們的言語(當然還是要聽到他們的言語),而是要試圖傾聽他們的價值。
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感受你的價值。感官,使用它們。聽、聞、嘗、觸、看。不要評判。用你所有的感官感受價值的流動。
看到所有人的內在價值。成為價值,直到流動的是你自己。[3]
共鳴是一種非顯式互動,不帶思考或判斷的互動。
傾聽 AI 在理解與表現上的價值,同時感受自己設計與引導的價值。
在 Vibe coding 裡只是讓價值在互動中流動,不要帶著過多的思考和判斷。
.
❏ 平台營造出來的 vibe 陷阱
演算法讓你看到越來越多相似的內容:看完一個視頻後,另一個類似的視頻已經排隊等候。Spotify 每年年底都會推測你的「音頻氣場」,並生成保證符合你口味的播放列表。同一個產品的廣告從一個網站到另一個網站,從一個設備到另一個設備,始終跟隨著你。每個數位環境都讓你感到熟悉的氛圍。你開始想像,一定有某種神秘的力量,貫穿於你遇到的每一幅圖像、每一個聲音、每一個物體中。
商品不再是音樂。商品是聆聽。商品是使用者和他們的情緒。商品是作為行為資料的聆聽習慣。我們鼓勵個人將情緒視為一種資產來管理,而平台則將情緒視為一種產品來銷售。心情凝結了平台上生活的另一個悖論。它表達了一種願望,希望協調我們的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但在這個願望背後,卻隱隱感覺到這兩個世界都不完全屬於我們,最終我們的情緒受到的內在規範少於外在操控。
當我們對他人的氣氛、情緒或能量做出美學判斷時,我們是在聲稱我們畢竟仍共享一個世界。儘管這個共享世界是由蒐集與販售我們資料的平台所構成,儘管「氣氛」並非以相同的方式在我們所有人身上發生,儘管在不同的情況下與他人宣稱擁有相同的能量,會讓人覺得虛偽,但這些言論行為在碎片化中,產生了脆弱的普世性時刻。這個時刻發生了,我們被困在其中,一起震動。[4]
可以預見,未來將有大量 AI 生成/創作的內容去營造出各種讓你願意深陷其中的 vibe。
小心不要只是被動的接收,你需要主動地 給予自己的一部分,讓你的價值流動出來,培養屬於自己的品味2。
.
如果您覺得我這周寫的文章有用,請「讚」或「分享」這篇文章。
幫助其他可能覺得這篇文章同樣有用的人免費看到它 🫶
❏ 結語
AI 與人類創造力交織的時代,Vibe 不僅是一種現象,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當我們談論 Vibe coding、Vibe writing 或任何形式的 Vibe 創作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談論一種超越工具本身的體驗與連結。
真正的 Vibe 不在於使用了多少 AI 工具,也不在於多快完成一個項目,而是在於我們如何在創作過程中找到那種難以言喻的共鳴與流動感。它讓我們從繁瑣的細節中解脫,進入一種更高層次的創造狀態。
在未來的內容海洋中,真正的差異化不會來自於誰掌握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而是誰能夠營造出獨特的氛圍,保有自己的品味與觀點。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 Vibe X 的概念會流行起來。在一個越來越數位化、標準化的世界裡,我們渴望那種無法被演算法複製的真實感受,那種只能被感知而難以言表的共鳴。
你覺得這期電子報有一個 good vibe 嗎?舉手讓我知道 :)
~
🦥 parting thoughts 🦥
- 的《味精與Vibe coding》對 Vibe coding 精彩的描述,也推薦給大家。
Coffee chat:如果想和我聊聊,歡迎預約《非正式閒聊》。無論是技術創新、團隊管理,或是個人成長 方面的話題,期待透過輕鬆愉快的對話,與各位交流分享、互相學習 🥳。
🔖 參考資料
[1] Vibes - The Varieties of Vibe Experience - https://hedgehogreview.com/issues/the-varieties-of-travel-experience/articles/vibes
[2] on vibing -
[3] What Vibing Feels Like - https://www.lesswrong.com/posts/jXHwYYnqynhB3TAsc/what-vibing-feels-like
[4] Vibe, Mood, Energy - https://www.thedriftmag.com/vibe-mood-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