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被海量資訊淹沒,卻仍渴求智慧
— Edward O. Wilson, a Harvard professor and biologist
❏ 引言
之前《高效寫作流: 從靈感到發佈》介紹了書寫這份電子報的流程:「來源 → 堆疊 → 起筆 → 寫作 → 發佈」。最近同事問到關於「來源」的問題:你是怎麼在 AI 領域跟上那麼多資訊?這些好的資訊來源又是透過什麼方式來收集?
我們來聊聊:如何在海量的資訊中,找到優質的資訊來源,主動地讓對的資訊找到你。
.
📍 大綱
❏ 主動策展
❏ 釣魚和狩獵
❏ 高品質吸收的實用策略
《非正式寫作》著墨琢磨 技術趨勢、溝通領導、概念理解 與 生活實踐。
每週一四派送,免費訂閱起來👇
🔍 工人智慧猜你也喜歡
❏ 主動策展
在資訊過剩的時代,無知是一種選擇,而找到一條道路是一種祝福
— Gianluca Mauro
每天花大量時間瀏覽社交媒體和新聞網站,卻感覺沒學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常常感到被海量的資訊淹沒,不知道該關注什麼?
儘管獲取資訊變得容易,但真正能夠改變思維或提升能力的內容卻越來越少?
每天接觸的資訊量在增加,但注意力卻在不斷減少,越來越難專心?
資訊如此豐富的今天,反而更容易陷入「同溫層」?
如果你的選擇不是「無知」,那以上五點相信多少都和我一樣感同身受。
注意力稀缺在生程式 AI 出現後,只會變得更加嚴重。各種 精選摘要、重點整理、一分鐘帶你看懂 XXX,等等內容,未來已經不是資訊超載可以形容,如果沒有好的資訊素養恐怕很難保護好我們的注意力。
現在打開社群媒體或是 Youtube 都要很小心,尤其空閒時懶在沙發上的時候,很有可能下一秒回過神來已經是一個小時以後 😨。
在 《高效寫作流: 從靈感到發佈》中我有簡單提到對於管理資訊來源的幾個原則 (少看新聞網站、以領域專家為主的資訊源)。這次,整合網路上的研究,總結出一個核心概念,我稱之為「主動策展」:
「主動」:帶著目的去攝取資訊,而不是被動的讓資訊餵養。
「策展」:有意識地蒐集、篩選、整理和組織自己將要吸收的資訊。
吃東西我們會挑選我們喜歡吃的,有營養的,不會別人端什麼上來我們就吃什麼。我們也會根據需求,挑選合適的食物,比如我最近在準備馬拉松,我就會多吃一些蛋白質,多補充水分。
“You are what you eat”,我們所吸收的資訊也一樣。既然吃可以,那我們吸收的資訊是不是也能做到 主動策展 呢?
.
❏ 釣魚和狩獵
我們釣魚是為了尋找問題去問,我們狩獵是為了尋找答案。
我們釣魚是為了擴大我們的知識,我們狩獵是為了深化它。[1]
《How to Find Good Information》[1] 一文當中,對於 主動 vs. 被動 的資訊攝取方式有生動的描述:
大多數人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被動接收資訊的狀態中,就像在釣魚。更糟糕的是,他們選擇的"釣魚場"往往是被污染的水域 — 比如普通的社交媒體信息流和新聞網站 — 這些地方充斥著他們可能永遠用不到的無用資訊。
閒暇時的好奇心容易被各種資訊吸引,不論是有用的還是無用的,因此在這種被污染的資訊環境中漫無目的地瀏覽,很快就會導致"智力肥胖" — 大腦被過多無用資訊塞滿。
雖然主動尋找資訊通常比被動接收更有效率,但有時我們還是需要一些"釣魚"來確定該尋找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最好選擇在乾淨且資源豐富的"水域"中"釣魚",這裡沒有垃圾資訊,充滿有價值的知識寶藏。理想的資訊來源應該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為你提供大量有用的資訊。
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所以釣魚;
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所以狩獵。
清楚認知到自己正處於哪一種模式,練習將 目的性 帶入我們對資訊需求的判斷:
✔ Fishing (釣魚):
被動接收資訊
意外收穫,多元觀點
判斷:這份資訊是否讓我知道了我原本不知道的事情,是否對我具有意義
資訊來源:
即便是釣魚,我也不是完全被動的,我會選擇要在哪一片海域釣魚,符合哪些條件的魚我才釣上來。
現代資訊獲取方式已有顯著變化。傳統新聞網站如 TechCrunch 和 Wired 等,已不再是許多人的首選資訊來源。取而代之的是,專業人士和意見領袖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精煉內容。這些專家會篩選、整合並分析各種新聞,為讀者提供更為精華和深入的見解。因此,只需關注幾個優質的時事帳號,如宝玉、Will 等,就能有效地獲取重要資訊和深度分析。這種方式不僅節省時間,還能獲得更為集中和有價值的資訊。
我的 Fishing Pool 大多以社群媒體為主:X、Threads、Newsletter、一些官方技術部落格的 RSS Feed,偶爾會探索一下 Substack / Medium 的每週精選,或是 Perplexity 的 Discovery,跨出舒適圈去了解一下不同的主題。
你可以在《這份清單》找到所有我追蹤的專家和帳號。
.
✔ Hunting (狩獵):
主動尋找特定資訊
深入特定主題,培養專業知識
判斷:這份資訊是否解答了我的困惑,並且對我未來可能的行動產生影響
資訊來源:
這部份可能來自被動接收資訊時,被某個議題吸引,想更進一步了解。或者是,在運動、洗澡、睡前的思緒漫遊之際,忽然靈光一閃迸出的粗糙想法。
在 AI 技術的幫助下,狩獵的效率大幅提升不少,以前得花時間一個一個參考資料點進去了解,現在 AI 不到 10 秒就幫你有條有理的彙整好,並且附上參考出處,讓我更快能夠去蕪存菁,找到那些優質的資料源,再進一步深讀。
常用的工具包括:Perplexity (也會交叉使用類似的 Felo 和 Exa)、老牌 Google Search,或是直接在社群裡面舉手發問 (高手在民間,獲得正確答案最快的方式就是在社群上發布一篇錯誤的見解 😅)。
例如:thread1 後來發展成《數據平台演進: 從數據倉儲到數據經緯》、thread2 後來發展成《42k馬拉松: 從零開始的百日挑戰》。寫作是強迫自己轉成狩獵模式的一個絕佳實踐。
.
❏ 高品質吸收的實用策略
了解到我們在資訊攝取主要的兩種模式 (釣魚和狩獵) 後,可以根據「主動策展」的原則,落實到高品質吸收的實用策略:
.
✔ 關注有價值內容的帳戶、減少無意識資訊攝取
長期以來,Twitter(現已更名為 X)一直是我獲取優質資訊的主要平台。上圖展示了一種高效的資訊瀏覽方法 (https://pro.twitter.com)。
這種方法的核心在於將不同領域的專家分類到特定清單中。例如:
這種分類方式有幾個好處:
明確資訊類型:清楚知道正在接收哪一類資訊。
避免無意識瀏覽:有助於防止漫無目的的資訊消費。
提高效率:便於快速定位所需的特定領域資訊。
保持專注:減少因資訊混雜而導致的注意力分散或 context switch。
這種策略不僅適用於 X 平台,也可以應用於其他社交媒體或資訊聚合平台 (threads 沒有,有點可惜)。
雖然上述清單可作為初步參考,但每個人都應根據自身興趣和需求來打造專屬的 Fishing Pool。一個有效的方法是觀察某領域專家所關注的其他專家,藉此逐步擴展自己的 Fishing Pool。
.
✔ 善用搜索與過濾、將資訊隔離在「方塊」中
開始構建自己的 Fishing Pool 以後,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也有可能是最後一個 (很可能就因此放棄了),就是資訊超載。隨著追蹤的數量越來越多,或是某些專家/帳號的發文頻率較高,「永遠都消化不完」的焦慮就會浮現出來。
內容本來就沒有看完的一天。為了減輕資訊超載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效利用搜尋和過濾功能變得至關重要:
我會盡可能針對不同形式的資訊源 (X、電子報,等等…) 設定過濾規則,確保進來的資訊是我感興趣的而且數量不會太多。
透過清單、搜尋與過濾,資訊被系統地歸類到不同的「方塊」之中 [2]。有了方塊,當時間不夠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可以優先捨棄哪些方塊而不覺得可惜。
重要的從來就不是時間,而是優先序:《實際有效的時間管理技巧》。
.
✔ 深入核心興趣、主動分享
在狩獵模式下獲取資訊,《The T-Shaped Information Diet》[3] 提供了一個有意思的 T 型策略 (同 T 型人才概念),以下引述原文:
T 型人才模型提出,提升個人能力的最佳方式是在廣泛的領域中建立基礎認知,同時在與自身職業最相關的特定領域深耕專業知識。
這種思維模式同樣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在資訊攝取中應該優先關注哪些主題。
通過梳理個人和職業方面的責任,你應該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在你的資訊攝取「垂直軸」上應該包含哪些主題。
而真正神奇的地方在於選擇「水平軸」的資訊來源。
儘管這些來源可能看起來與你當前的主要角色不那麼直接相關,但它們將有助於為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戰提供獨特而富有創意的解決方案。
在特定領域深入鑽研能夠形成獨特的世界觀,而在多個領域廣泛涉獵則可進一步完善和打磨這個世界觀,達到旁徵博引、融會貫通。
創新和靈感常常源於將某一專業領域的框架成功應用到其他領域,或是將看似不起眼的跨領域知識轉化為某一專業領域中的重要洞見。
主動在社群分享自己的學習所得,主動寫作,讓演算法將志同道合的朋友拉近 → 專家的 Fishing Pool 進一步擴大 → 更精準的取得優質資訊,形成一股正向循環。
.
✔ 善用 AI 工具、系統化的 組織/擴張/連結 資訊
生成式 AI 出現以後,知識管理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透過工具的加持,可以用十倍甚至百倍的效率,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體系越完整,資訊取捨的心中那一把尺就越加清晰:
在主題研究,你可以參考:
在資訊整理,你可以參考:
在寫作輸出,你可以參考:
❏ 結語
運用「主動策展」精神,我們可以使用上述心法有效地應對開頭提到的這些挑戰:
每天花大量時間瀏覽社交媒體和新聞網站,卻感覺沒學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採用「主動策展」原則,精心選擇關注的帳號和內容,確保每次瀏覽都能獲得有價值的資訊。
常常感到被海量的資訊淹沒,不知道該關注什麼?
運用文中提到的分類和過濾策略,如使用 X 的 List 功能或設置 Gmail 關鍵詞過濾器,可以幫助我們更有針對性地關注重要內容。
儘管獲取資訊變得容易,但真正能夠改變思維或提升能力的內容卻越來越少?
採用「T型資訊攝取法」,在核心領域深耕的同時,也要在其他領域廣泛涉獵,激發創新思維。
每天接觸的資訊量在增加,但注意力卻在不斷減少,越來越難專心?
將資訊隔離在「方塊」中,並設定優先級,幫助我們更專注地處理重要資訊。
資訊如此豐富的今天,反而更容易陷入「同溫層」?
主動在社群分享學習心得,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擴大自己的資訊圈,接觸更多元的觀點。
.
關鍵不在於攝取多少資訊,而在於如何有策略地選擇、消化和應用。開始實踐這些方法,打造屬於自己的高品質資訊攝取系統吧。
~
🦥 parting thoughts 🦥
喊了好久的衝浪終於在上週末實現啦 🏄,即使從國道五號塞了兩小時回來,能夠抓住夏天的尾巴,也很值得啦!你抓住夏天的尾巴了嗎 :)
《非正式寫作》是一個高品質的資訊源,你同意嗎 😅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記得按讚訂閱加分享,也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謝謝大家,我們下期見!
~
🔖 參考資料
[1] How to Find Good Information -
[2] Information Overload -
[3] The T-Shaped Information Diet -
主动策展部分的思路,让我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