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The ultimate form of preparation is not planning for a specific scenario, but a mindset that can handle uncertainty.” - James Clear
2 個簡短的,關於 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的小故事:
當莎拉踏上東京熙攘街頭的那天,她的心中充滿了興奮與不安的混雜情緒。28 歲的她剛剛放棄了在矽谷擔任軟體工程師的穩定工作,去追逐拍攝紀錄片的夢想。一台相機、幾千美元的積蓄和基本的日語能力,她即將展開一趟捕捉這個充滿活力都市隱藏故事的旅程。
當莎拉擠進擁擠的地鐵時,她的心中升起了疑惑:能否找到有說服力的主題拍攝她的電影?積蓄夠她完成這個項目嗎?如果這一次冒險最終以失敗告終呢?
莎拉在 TechInnovate(一家中型軟件公司)擔任高級項目經理已有五年時間。她在角色中已游刃有餘,與團隊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但她的穩定即將受到動搖。
星期一早晨,莎拉到辦公室時發現收件匣裡有一封預料之外發給全公司電子郵件。主旨欄寫著:「重要公告:企業重組」。當她閱讀這則訊息時,心臟開始加速跳動。
這封電子郵件詳細說明了公司的重組計畫。TechInnovate 正把重點轉向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項目。這一轉變意味著許多部門將被重組,一些職位將被取消,並創造新的職位。
莎拉的項目管理部門直接受到影響。公司將採用新的「敏捷」結構,以「產品負責人」和「SCRUM 主管」取代傳統的項目經理。莎拉的角色將不復存在。
我們渴望確定,希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然而,生活的真相是,我們無法永遠停留在同一個舒適圈裡。
這期我們來聊聊 Uncertainty (不確定性):學習如何面對不確定性,擁抱不確定性。Resilience 是未來時代一個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不僅關乎著我們的職業發展,更涉及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中保持心理健康和持續成長:
❏ 不確定感從何而來
❏ 擁抱不確定性
1. 坦誠面對
✔ 專注在不帶判斷的觀察
✔ 回憶過去的經驗 (路徑+目的地)
2. 準確定位
✔ 縮小自己
✔ 課題分離
3. 積極回應
✔ 擺脫二元思維
✔ 擬定替代方案
.
👋 嘿,我是 Browny。
非正式寫作 著墨琢磨 技術趨勢、溝通領導、概念理解 與 生活實踐。
每週一四派送,免費訂閱起來👇
🔍 工人智慧猜你也喜歡
.
❏ 不確定感從何而來
Most people will choose unhappiness over uncertainty. — Tim Ferriss
或許我們應該反過來思考:確定感究竟從何而來?世界如此廣闊,包羅萬象,充滿了不可預測的事物。身處其中的我們,為何會認為確定性才是常態,而去探究不確定感的來源?
相較於現代人,我們的祖先無疑生活在一個充滿更多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他們不確定明天能否獵到食物,不確定是否會遭受野獸的攻擊,也不確定即將來襲的暴風雨會帶來什麼後果。正是這種環境,使得風險規避的本能在演化過程中不斷被強化並流傳下來。
如今,我們不再需要過度擔心食物、野獸和暴風雨等基本生存問題,不確定性並不總是等同於風險。然而,當我們遇到任何不確定的、超出自己掌控和理解範圍的事物時,我們的本能反應仍與幾千年前相似 — 恐懼和規避。
.
❏ 擁抱不確定性
1. 坦誠面對
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我們有能力選擇我們的反應。
我們的反應在於我們的成長和我們的自由
— Viktor Frankl [3]
✔ 專注在不帶判斷的觀察
人類本能上討厭不確定性,喜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與意料之內。當不確定性出現時,我們往往急著反應,這是演化的結果。然而,現代社會中的不確定性不再是攸關生死的大事,我們有時間慢慢消化和處理。
根據 "情緒建構理論",我們焦慮和衝動的情緒其實並非反射,而是大腦有意識地做出的快速預測。情緒更可能是意識對預測的一種快取(例如,面對不確定性就調用祖先最常用的反應:焦慮)。因此,我們是有能力讓快取失效 (cache miss),將注意力轉移到感受上,而不是急於做出反應。
專注在當下,專注在已發生的事實,專注在自己的情緒,不加以判斷。嘗試以第三人稱視角客觀描述發生的事情,對自己、對發生的事情,對不確定性保持坦誠。
.
✔ 回憶過去的經驗 (路徑+目的地)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各種不確定性:孩子突然鬧情緒不說話,公司政策轉變導致的職責和歸屬不確定,等待面試/考試結果的忐忑不安,等等…。這些經驗都伴隨著失去掌控感 — 沒有清晰的路徑通往你想達到的目的地 (即: 你不知道怎麼去 + 你不知道要去哪裡) [4]。
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思考:一是著讓路徑變得清晰,二是讓目的地具有彈性。例如:孩子鬧情緒不說話,你連哄帶騙他也無動於衷,這時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讓路徑清晰:設定一個明確的溝通時間,比如說"我們15分鐘後再來談談"。這樣既給了孩子冷靜的空間,也為你們的對話設定了明確的期待。
二是讓目的地更具彈性:不執著於立即得到一個確定的答案。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同時準備好接受各種可能性。也許他需要更長的時間,也許問題並不如你想像的那麼嚴重。
通過回顧過去的經驗,看看自己在這兩個層面做了什麼,哪些效果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也拿回一些掌控感 (嘿,我其實也是面對不確定性的老手了)。
.
2. 準確定位
謙卑與傲慢之間有一條微妙的界線,自信在中間 — Kelsey Hightower
✔ 縮小自己
在求學階段,我們通常面對的是特定情境下的固定問題,解決方法也相對有限。然而,步入社會後,現實往往遠比想像中複雜,充滿無數變化和可能性。因此,我們需要培養一種能力:當遇到前所未見的挑戰時,能靈活運用過往經驗,提煉出適當的解決方案。
認識到生命短暫而知識浩瀚,接納自己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這樣的認知有助於緩解我們面對不確定性時的驚慌與不安。以更宏觀的視角看待事物,能幫助我們以更平和的心態應對生活中的各種變數。
.
✔ 課題分離
阿德勒的 "課題分離" 技巧能幫助我們區分哪些事情在我們的掌控範圍內,哪些則超出我們的影響力。面對不確定性時,我們往往急於尋求一個明確的理由、解釋或承諾,但事實上,有些情況並非完全由我們主導。
例如,當孩子不願透露生氣的原因時,你想了解他的想法是你的課題,而他是否選擇告訴你則是他的課題。你能掌控的是如何引導或鼓勵他開口的方法,但無法決定他最終是否願意分享。
一旦我們能夠辨識出哪些事情超出了我們的控制範圍,就可以將精力集中在我們確實能夠影響的方面上,比如我們的行為、態度和應對方式。
.
3. 積極回應
Unity can only be manifested by the Binary.
Unity itself and the idea of Unity are already two — Buddha
✔ 擺脫二元思維
二元思維同樣是演化的產物,幫助祖先們快速做出判斷,提高生存機率。面對不確定性時,我們會想要快點回到確定的狀態,這時很容易落入非此即彼的二元陷阱。
然而,我們可以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的光譜上游移飄蕩一陣子,不急著選邊站。先看看這邊,也看看那邊,或許真正的答案並不在這條線上,或許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命題,或許它也不是一場零和遊戲,或許不確定性本身就是確定的。
.
✔ 擬定替代方案
當我們不再局限於二元選擇,就可以更客觀地考慮平面上的其他位置。不同的位置會有不同的策略考量,我們可以選擇一個最舒適的位置作為主要方案,其他位置作為替代方案。
能夠接受答案可能不在原本那條線上,並對探索新的可能性做好準備,自然就不會那麼焦慮。
.
❏ 結語
When the future is uncertain, really invest in yourself.
The only thing certain about your future is that you will be in it.
當未來充滿不確定時,請好好投資於自己。你未來的唯一確定就是你將會在其中。
當我們擺脫二元思考,並運用課題分離的概念,我們就能明白,無論發生多麼不確定的事情,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我們都會身處其中。畢竟,我們處在如此多樣化的環境中,不可能一直都在舒適區內。我們唯一有機會完全掌控的也只有我們自己。
因此,當我們在思考的"平面"上尋找另一種確定性時,不妨將投資自己也納入考量。這可能會帶來雙贏的局面。例如:在職場變動時,我們可以將角色轉換視為一種新的機會,從中尋找是否有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在探索不同可能性的同時,我們可以持續學習新角色所需要的技能。
無論未來如何發展 — 可能會塵埃落定,也可能會出現新的不確定性,通過投資自己,我們都能有所收穫。
你曾經遇過怎樣的不確定性?你又是如何度過與面對?歡迎與我分享你的經驗 :)
🔖 參考資料
[1] How to embrace uncertainty - https://psyche.co/guides/how-to-face-uncertain-situations-and-embrace-opportunity
[2] Navigating the Unknown: The Surprising Benefits of Embracing Uncertainty -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navigating-unknown-surprising-benefits-embracing-uncertainty-sage-mmptc/
[3] Factors of Resilience - https://thegrowtheq.com/a-brief-guide-to-navigating-periods-of-disorder/
[4] Uncertainty and my scientific journ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