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嘿,我是 Browny。忙碌的上週終於告一段落,先預祝各位中秋節快樂 🥮。從 2024.05.12
第一篇電子報寫作至今,歷經 4 個月左右,累積了 30 期。
很開心在中秋前夕來到了「100 訂閱」的微里程碑 🥳。感謝各位朋朋的訂閱,我會持續分享生命中所見的光亮與黑暗。
🦥
❏ 引言
這期想和你分享的是這四個月以來,我慢慢形成的一個比較穩定的寫作流程。週更兩篇,純靠靈感對我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一個好的資訊收集流程和寫作計畫就相當重要,途中我也不斷微調,以更好滿足的目標:不拖稿、不要搞的壓力太大。
使用的工具或許會隨著時間改變,其中的精神希望能夠捕捉下來,作為一個基礎版本 v1,未來基於此版本持續迭代,完善更舒心的寫作流。
.
📍 大綱
❏ 100 訂閱 Q & A (自問自答)
❏ 非正式寫作流 v1.0
.
《非正式寫作》著墨琢磨 技術趨勢、溝通領導、概念理解 與 生活實踐。
每週一四派送,免費訂閱起來👇
🔍 工人智慧猜你也喜歡
.
❏ 100 訂閱 Q & A (自問自答)
❓如何跨過寫作的啟動障礙,克服拖延
創建一個獨立的寫作日曆,有超過 20% 的信心,就把想寫的主題直接放在日曆上面 (像 這樣)。
放下完美主義,做到 80 分就好,不用為了剩下 20 分花太多時間在編輯上 (80/20 法則 無處不在)。
.
❓議題應該如何取捨,應該持續深耕某個特定領域還是多方嘗試
一開始我設定了幾個我認為自己應該長期都會感興趣的議題: 我稱作書寫的 TL;DR — Tech(技術), Leadership(領導); Distill(提煉), Realize(實踐)。有了 TL;DR 這個概念,潛意識會戴上一層濾鏡在接收資訊,進來的靈感都會依此進行分類。
我會建議 80% 的內容圍繞在電子報的主要議題和希望吸引的受眾,剩下 20% 可以多方嘗試,吸引跨領域的族群。
.
❓初期如何做增長,放下少到可憐的訂閱者焦慮
好的內容就是最好的行銷。每次完成一期寫作,總是有一種滿足感 (對喔,單純就是把他寫完而已)。
腦中模糊的概念被具象化了,未來可以更好的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更有條理的分享給其他人。
社群上的分享,我在意的是能吸引到對同樣議題感興趣的朋友互相交流,至於「增長」,心態上將他視作一種隨之而來的副作用,隨緣就好。
.
❓哪擠的出時間寫電子報
「時間這種東西就像快用完的牙膏,認真擠還是會有的」。
寫作日曆放上你的主題,剩下的就是 排優→協調→執行 (詳參《實際有效的時間管理技巧》)。
另外,善用零碎時間:我每篇文章的草稿都會丟到 Google Doc,通勤啊或是在公園陪玩啊,比較方便想到就寫。平均算下來,每一期電子報,不算構思的話,大概會花 5~6 個小時來完成 (我也是花蠻多時間在寫的 🥺,是不是趕快分享給你朋友)。
.
❏ 非正式寫作流 v1.0
Sourcing (來源)
主動訂閱,讓有用的資訊流向自己,並且定期維護
我不看新聞網站 (News Aggregator)。
以人 (領域專家) 為主的資訊篩選:我花最多時間在我訂閱的那些專家的內容,並且會定期維護專家清單 (Newsletter, Medium, Substack, Feedly),像是 S&P 500 那樣。
社群媒體也會花時間看,不過也是以追蹤特定的人為主 (X, Threads)。
.
Stacking (堆疊)
思緒有一個暫存與沈澱的空間,讓潛意識飛
Threads:腦中有時候會浮現一些靈光一閃的想法,或是生活工作上遇到的挑戰,感覺有機會發展成一個議題,可以先將雛形丟到 Threads 上面,聽聽不同視角,以及試試水溫。
像是上面這則 thread 後來我將他發展成一篇電子報 《擁抱不確定性: 在變幻莫測的時代中茁壯成長》
Readwise:這是我主要的 Read later 工具,比較長篇的或是比較需要花腦筋的內容我都會先放進去,等到有一整塊比較長的空閒時間再好好專心消化。
在 Readwise 裡面我也按照電子報主題分類的方式對有可能發展成一篇文章的內容作標籤,具體作法可以參考 這篇。
Arc:有時候讀到一篇內容,或是看到一則社群貼文,忽然靈光一閃,有一個自己覺得足夠獨特的想法時,我會直接在 Arc 瀏覽器開一個 folder 然後把那篇內容放進去。
之後有空的時候,會慢慢的去主動研究,補充其他參考資料,讓這個觀點的火種,慢慢燃燒起來。
.
Drafting (起筆)
當第一句話被寫下,80% 的事情已經完成
NotebookLM:有足夠多素材之後,接著要把文章的骨幹確立。這邊 NotebookLM 可以幫到很大的忙。它可以快速的幫我們理解這些素材,並沿著你想要討論的議題,從素材當中快速找出佐證和反駁的資料。幾輪對話後,大綱應該就可以大致確立下來。
Google Doc:大綱出來之後就可以開一份 Google Doc 走到哪寫到哪,一開始不用花太多時間做編輯,等到篇幅大概寫了 80% 左右,我會再把它複製 Substack 裡面做微調和編輯。
.
Writing (寫作)
寫作是一種 ...
創造, 節奏, 透鏡, 循環, 獨處, 質疑, 抽象, 反芻, 實驗
NotebookLM:NLM 在寫作的三個層次 (感知、理解和行動) 都助益非常大,細節可以參考這篇《NotebookLM: AI筆記工具如何革新你的研究與寫作流程》
Perplexity:主動針對特定議題的調查研究現在我都以 Perplexity 為主,基本上已經很少使用 Google 了。因為它的整理和匯總功能太強了,省下一個個連結點進去看的時間。
現在的使用方法有點反過來,先看一下 Perplexity 的總結,針對總結當中想更深入理解的或不懂的,才跳進去連結裡面搜尋或是 Google。
直接用 Google 有時候是見樹不見林,有了 Perplexity 變成了見林再見樹。強力推薦,有興趣升級 Pro 的朋友,可以用我的 推薦連結,互省 10 鎂。
Exa, Grok:想知道某個議題觀點,最近的社群風向,或是有沒有一些強烈的主觀意見,這兩個工具的 X (twitter) search 的功能就蠻好用的。
Exa 先前的文章有介紹過:《從關鍵字到語義: Exa 如何顛覆傳統搜尋引擎》;Grok 則是 X 付費版的一個 AI 功能 (有機會再來介紹)。
Claude:從 GPT-4o 換到 Claude 3.5 Sonnet 一段時間了,Claude 使用起來相當順暢,請他幫我編輯潤稿都能說的有條有理。標題和副標的 SEO 以及 URL 的 naming 常常也是請他建議幾組我再來挑選,棒棒的!進一步了解怎麼利用 AI 幫助寫作思考可以參考《別問AI,讓AI問你: 聊 AI 幫助寫作思考》。
.
Publishing (發佈)
喘口氣,繼續往下一個未知探索
Substack:當初會挑這個平台主要是看中他的簡約風格,以內容為主,比較少周邊花里胡俏的功能。基本的電子報排程,也直接靠它就搞定了。《非正式寫作》每週一和四早上八點準時在您的信箱等著您 🫡。
Make:有時候看到一些其他創作者整理的很好的內容,和電子報主軸高度相關,我會協同 AI 工具做一個簡短的 summary 然後同步發佈到幾個社群平台 (Linkedin, X, Threads)。
這部份的自動化是透過 Make 這個工具來達成,大家有興趣的話,我可以再做分享。.
❏ 結語
“You never really know something until you teach it to someone else.”
― John C. Maxwell
一路上走過不少彎路,也曾迷失在各種推陳出新的新玩具當中。現在我對於寫作流的想法更傾向於少即是多:工具越少,摩擦力越小,注意力越高。
「來源 → 堆疊 → 起筆 → 寫作 → 發佈」,如此週而復始,Boring but works :)
~
🔖 參考資料
[1]《非正式寫作》: https://informalwriting.cc
太寶貴的分享了,感謝,也恭喜突破100訂閱!
恭喜 Browny 大大突破 100 訂閱!中秋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