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消滅了「繪畫」,但「繪畫」也重生了。
攝影術的發明,同時是人類反思自己「如何看見」的時代開始。
同樣的,AI 正在消滅「創作」,
但我很確信「創作」也會迎來一波重生,是人類重新反思自己「如何說話」的時代。[1]
❏ 引言
上週偶然看到加恩的這篇《面對 AI,這個時代還需要創作者嗎?》[1],當中提到該篇文章是對曼報【(自)媒體的 AI 焦慮指南】的感想。
我也是曼報的忠實聽眾,就沿著連結聽完了 podcast。真的是相當精彩的一集,聽得我時而點頭搗蒜,時而哭笑不得。
加恩的文章也非常精彩 (不只總結了 podcast 的重點,還給出了脈絡清晰的思考框架),我邊讀著一邊回想自己平常利用 AI 工具協助創作的過程,精準的描述直接讓我心臟漏跳了好幾拍 …
不論時代還需不需要創作者,現在永遠是創作者最好的時代!
📚 文章目錄
1. 創作的分水嶺
a. 資訊消費的三層級
b. AI 不是普惠型基礎設施
2. 策展者的新時代
a. 資訊泛濫與讀者責任
b. 分眾價值主張的最佳時代
3. 靈魂需要工作證明
a. 不是躺平,而是重新聚焦
b. 缺陷與共鳴
c. 從「達成」到「成為」的轉變
4. 策展/創作就是自由
🔍 工人智慧猜你也喜歡
請確認您已訂閱,以便每週都能收到新的文章,
並考慮與您認為可能會喜歡的朋友或同事分享 ...
❏ 創作的分水嶺
未來已經在這裡 — 只是還沒有平均分佈。可能也不會平均分佈 …
「面對 AI,這個時代還需要創作者嗎?」這個問題隱藏著雙重焦慮:
我們的創作能力是否不再獨特。
我們的作品是否會因 AI 的崛起而貶值。
我們先看後者,考量資訊消費者的多樣性,創作所面向的不同群體,會受到 AI 不同程度的影響:
✔ 資訊消費的三層級
觀察人們資訊消費行為,大致可分成三種典型的受眾,而 AI 的出現正加速這三個層級的分化:
第一層級(頂端群體):主動尋求第一手資訊的專業人士。他們明確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能夠獨立消化複雜資訊。對這群人而言,AI 如同任意門,成為強效的思維武器,幫助他們獲取更優質的資料來源、探索未知領域、佐證想法,創造力因此大幅提升。
第二層級(中間群體):有特定興趣但時間或專業知識有限的消費者。他們依賴他人整理的摘要和重點,透過新聞網站或專業平台獲取資訊。隨著 AI 生成內容的泛濫,這群人將面臨選擇疲勞,難以在大量相似的摘要內容中辨別品質,也缺乏足夠判斷力來篩選高質量資訊。
第三層級(底層群體):被動的資訊接收者,缺乏明確的興趣方向,傾向於接收任何呈現在眼前的內容。這群人可能被完全封閉在資訊舒適圈中,只接收符合既有認知的內容,難以接觸新思想或發展創新觀點,形成一種資訊封閉的狀態。
.
✔ AI 不是普惠型基礎設施
如果創作的內容只停留在淺層的資料整理與摘要,那麼 AI 的確會帶來衝擊。面向第二、三層級受眾的內容創作者,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面臨的競爭壓力將日益增加。即使目前 AI 的洞察力尚未完全跟上人類,但這種差距正在迅速縮小。
AI 不同於水電等普惠型基礎設施,它更像是一種思維武器。對經常主動思考的人而言,AI 是能力放大器;對不習慣主動思考的人,AI 的價值則相對有限。
我認為這種特性正加速社會在資訊獲取和創造力方面的分化:頂端群體獲得更多創造力與洞察力,中間群體面臨資訊過載與選擇困難,底層群體則可能更加封閉在同溫層中。資訊消費與創作能力的鴻溝將進一步擴大。
.
如果只停留在資料整理和呈現的層面,那麼在 AI 來臨後,這類創作確實將面臨被取代的風險。
然而,真正的創作價值遠不止於此。深度洞察、原創觀點、情感連結、批判性思考、跨領域整合,這些人類獨有的創造性元素,目前仍是 AI 難以完全模擬的。
.
❏ 策展者的新時代
討論 AI 時代的內容產出,值得重新審視兩個關鍵角色:報導者 與 策展者。
曼報 podcast 當中提到:就影響力來看,策展者是遠大於報導者的,這點我相當認同。當然,有些人可能同時是報導者也是策展者,但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當一個策展者的門檻比報導者來的低很多。
報導者致力於揭露第一手資訊,挖掘被忽視的真相,代表原創內容的源頭。相對地,策展者則扮演著通路的角色,將這些發現與真相轉化為更多人能理解好消化的形式。前者是稀缺的原創,後者是擴散的橋梁。
.
✔ 資訊泛濫與讀者責任
隨著 AI 技術的普及,社群媒體上充斥著所謂的重點摘要文 (Listicles),引發不少爭議。批評者認為這些內容缺乏靈魂,僅是機械式地羅列要點,創作者甚至未經思考就將 AI 生成的摘要發布以騙取流量。
對於這類批評,我部分認同。如果作者的摘要文是帶有他個人的觀點和他的選擇與過濾,而不是無腦的去做轉換,那麼即使他利用 AI 來幫他做這些重點、這些摘要、這些內容的選擇,我認為仍是有意義的。
對我有價值的內容就是好內容,不論它是不是在 AI 的幫忙下產出的策展資訊。
有人擔憂這種內容生產方式會加劇資訊泛濫、濫竽充數。我認為讀者也需要承擔一部分責任:當工具加速了內容生成,讀者也應該運用工具更有效地篩選所需資訊。在內容大量湧現的時代,提升個人的資訊篩選能力變得尤其重要1。
.
✔ 分眾價值主張的最佳時代
在 AI 時代,分眾的價值主張會是策展的最佳時代,創作者為了認同自己價值與主張的人而寫。當資訊事實在 AI 的催化下,差異度越來越低,作者獨特的視角將成為脫穎而出的稀缺。
策展的門檻相對較低,只要在特定領域有獨特喜好、研究或興趣,便可以在日常資訊消費中加入個人觀點,創造差異化價值。
當你策展的內容源自真實的興趣,必然能吸引擁有相似興趣的受眾,他們認同你的角度與價值主張。這種基於共同興趣與價值觀的連結,正是 AI 難以完全複製的人際互動與認同感。也就是加恩在《面對 AI,這個時代還需要創作者嗎?》當中所提到的 策展價值。
.
❏ 靈魂需要工作證明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發現這個模式:我從來沒有得到過任何東西可以滿足根本的渴求,因此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滿足我的渴求。
但我注意到另外一件事:在我的旅途中可以找到長期的滿足感。
它不在於達成,而在於成為。成為能夠製造有用的東西並以此謀生的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加深探索、閱讀或寫作技藝的過程也是如此。一種新的慾望悄悄闖入我的腦海。如果我們想要的不是安逸的生活,而是能讓我們變得更好的挑戰呢? [2]
回到前面的雙重焦慮,我們來看看 我們的創作能力是否不再獨特。
當 AI 能夠高效處理資訊、生成優美的文句甚至提出深刻的洞見時,創作者的角色與價值是否已被邊緣化?我們只需在 AI 生成的內容海洋中做出選擇,然後安然躺平?
.
✔ 不是躺平,而是重新聚焦
現在正是策展者和創作者的最佳時代,這並不是說大量的工作就委派給 AI 就好。相反,AI 的來臨讓我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選擇權,我們可以重新分配創作時間,將精力從機械性的資料整理轉向更具個人特色的表達。
策展看似只是選擇的行為,但背後仍需要獨特的品味、選擇和視角。這些東西都需要你花時間去關注自己的生活,這些元素構成了你作為創作者的獨特印記,是 AI 難以複製的人類特質。
.
✔ 缺陷與共鳴
為什麼這些特質是 AI 難以企及的?因為人類的創作本質上帶有缺陷與不完美,而正是這些「瑕疵」能引起他人的共鳴。相較之下,AI 作為資訊高度壓縮的呈現,往往產出過於政治正確且了無新意的內容,難以觸動人心。
讀者渴望看到的是與自己面臨相似困境的聲音,當你展現出面對同樣困難、同樣不完美時的掙扎,這種共情能力會吸引他們閱讀你的內容。AI 提升了效率,但無法取代我們通過辛苦工作、用心生活所建立的獨特觀點。
.
✔ 從「達成」到「成為」的轉變
AI 的來臨讓我們可以更專注在「成為」而非「達成」。我們不再需要將大量時間耗費在資料整理和事實舉證上,而是可以更深入探索「我如何成為擁有這樣觀點的人」、「我如何成為支援某個立場的人」。
那些資訊的整理、文字的堆砌可以交給 AI 有效率地完成,而我們則轉變為「觀點的動物」,將自己的思考過程、內心掙扎和獨特視角帶到觀眾面前。
這種轉變正在重新定義原創的本質。讀者渴望看到的不僅是內容本身,更是產出過程中的內心掙扎與思考軌跡。當 AI 處理著那些可自動化的任務時,我們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策展視角的建立、心路歷程的描繪以及觀察結論的形成過程。
.
❏ 策展/創作就是自由
每次變革,都帶來大量的機會。這次 AI 技術變革之大,
我無法想像未來十年的機會有多盛大。
同時在這 自由的背後,也是動盪、破碎與焦慮。
未來會是充滿困惑與混沌的社會,我們前所未有地需要創作者,需要策展人。[1]
我們的創作能力是否不再獨特。
我們的作品是否會因 AI 的崛起而貶值。
面對焦慮,我們或許可以將目光轉向對內的世界。對這個世界來說是否獨特,對讀者來說是否具有價值,這都不是自己能決定的 (課題分離),這些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因為 AI 出現的緣故,我從去年中開啟了《非正式寫作》的寫作習慣。有了 AI 的幫助,寫作中與核心想法比較不相關的作業,變得輕鬆許多。在我靈感枯竭之時,也能透過與 AI 的互動來更認識自己。
那時候的我,心裡有股隱約的聲音:「現在就是寫作的最佳時刻!」
也許我們的觀點終將逃不出 AI 能窮舉的無限集合,但是成就這個觀點的過程,是屬於你的獨一無二。
如同《寫作是一種 ...》這期所記錄的感受,多數是關於自己的:
寫作是一種 創造:有時候腦子有了想法然後寫下來,有時候寫了下來然後腦子有了想法
寫作是一種 節奏:下筆有時健步如飛有時舉步維艱,生活也是如此,寫作讓此得以測量
寫作是一種 透鏡:用寫作看世界,細節能夠拉近也能拉遠,生命視角變得多樣
寫作是一種 循環:以簡單開始,以簡單結尾,至於中間發生了什麼 …
寫作是一種 獨處:只有你知道這個循環中間發生了什麼
寫作是一種 質疑:上一秒鐘迸出來的絕妙想法,可能會在下一秒被棄若敝屣
寫作是一種 抽象:得放棄一些你想捕捉的,才能真正捕捉到想捕捉的
寫作是一種 反芻:書寫的同時會回頭重複閱讀,寫了之後再讀,好像又能讀到新的東西
寫作是一種 實驗:符號邏輯的排列組合沒有什麼物理性風險,這裡可以盡情旋轉跳躍
不論時代還需不需要創作者,現在永遠是創作者最好的時代!
如果您覺得我這周寫的文章有用,請「讚」或「分享」這篇文章。
幫助其他可能覺得這篇文章同樣有用的人免費看到它 🫶
❏ 結語
攝影並未消滅繪畫,而是促使繪畫重生,迎來印象派、立體派等創新流派。同樣地,AI 不會消滅創作,而是正在重塑我們對創作本質的理解。
在這場變革中,我們看到了資訊消費的分層效應、策展者的崛起,以及創作價值的重新定位。AI 確實改變了遊戲規則,但它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了新的可能性:從機械性的資料整理中解放出來,轉向更具個人特色的表達與觀點建構。
或許,AI 時代最珍貴的不是內容本身,而是形成這些內容的心路歷程與獨特視角。當 AI 能夠生成幾乎完美的文字時,我們人類的「不完美」反而成為最稀缺的資源,那些帶著生活痕跡的思考、掙扎與選擇,才是觸動人心的關鍵。
無論技術如何演進,創作的核心始終是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在這個意義上,創作不僅是一種表達,更是一種自由:自由地思考、自由地選擇、自由地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不論時代還需不需要創作者,現在永遠是創作者最好的時代!創作從來不只是為了被需要,而是為了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
🦥 parting thoughts 🦥
參考資料裡面的三篇文章都寫的超好的,強力推薦大家去看看 😍
Coffee chat:如果想和我聊聊,歡迎預約《非正式閒聊》。無論是技術創新、團隊管理,或是個人成長 方面的話題,期待透過輕鬆愉快的對話,與各位交流分享、互相學習 🥳。
🔖 參考資料
[1] 面對 AI,這個時代還需要創作者嗎?-
[2] The Looking Glass: Our Souls Need Proof of Work -
[3] 一個好決策不會只關注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