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嘿,我是 Browny。
Informal Writing 書寫琢磨 技術趨勢、溝通領導、概念理解與生活實踐。
每週一四派送,訂閱起來👇。也在 threads 上面分享比較 即時的 insight,歡迎關注 👀
📌 引言
大家這週過的好嗎,我整個六月到現在好像都陸續在生病,現在好的差不多了,但咳嗽還是一直好不了,昨天去看了中醫,看看能不能把咳嗽消滅。
上週三臨時起意,前一晚請了特休,讓自己在週間有個小小放空喘息的機會 (覺得腦子持續高速運轉有點快喘不過氣)。雖然這種天氣外出要做好滿身大汗的準備,但還是想開開車、看看海、吹吹風,轉換一下心情。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放空的藝術」。
📌 理解放空: 大腦的休息模式
📌 放空的文化困境: 突破"無所事事"的標籤
📌 放空的實踐
📌 放空也有生產力
.
📌 理解放空: 大腦的休息模式
注意力在海裡拼搏,求索著浮木前進,戰戰兢兢地,卻忘了,自己曾經懂得漂流
我想除了心臟以外,大腦算是整個身體最忙碌的器官了吧!在前文 解碼情緒: 從腦筋急轉彎到情緒建構理論 有提過,大腦在我們清醒的時候,就是不斷地在做預測,永遠有煩惱不完的事情。
注意力在海裡拼搏,求索著浮木前進,戰戰兢兢地,卻忘了,自己曾經懂得漂流。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等電梯的時候,不知道要幹嘛就拿起手機滑一下;工作告一個段落,想休息一下,就打開 youtube 看看有什麼有趣的影片。仔細回想,注意力好像真的沒有好好地休息過 ~
注意力應該怎麼休息呢:冥想? 打坐? 我發現當自己從事一些認知能力要求低且重複性高的活動的時候,心靈能夠感覺到放鬆,結束後,也常常覺得有充飽電的感覺。
它們分別是洗澡、開車和游泳 (我很熟悉的運動)。我發現,在從事這些活動的時候,思緒就比較不會被拉開 (無法使用手機 XD),基本上還是需要輕微的注意力。重複的水流聲、重複的路面風景和不斷往返的水道,簡單的重複讓認知負擔下降許多,不會有預期之外的不安全感,注意力也就不需要處於戒備的狀態。
相較冥想或是打坐,考驗自己在全然空白的地方,讓注意力持續穩定,不亂飄,我想這些活動還是比較容易的 XD。難怪我會有這個開車放鬆的念頭 (也可以順便去玩 XD)。
.
📌 放空的文化困境: 突破"無所事事"的標籤
除了生理層面上,注意力不是這麼容易可以被請去旁邊休息 (大腦演化成不斷對環境做出預測,讓我們更好地避開危險生存下去)。我想,在後天的文化與教育上,放空這件事情,也深受影響。
"無所事事" 這個詞語通常被貶義的解讀,當我們沒有認真在做其他人認為有意義的事情的時候就會被貼上 "無所事事" 的標籤。現在我了解到,其實並不是 “無所事事”,只是這件事情的目標沒有那麼明確,或是這個目標和其他人的期待不同而已。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打電動,打電動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或是說他就是 for fun 而已,但是在父母的眼中,可能就是個不明確的目標 / 沒有用的目標。
對,就是這目標感,是放空的關鍵。當我們不在為了某個功利的/具體的目標去從事一些活動的時候,我發現注意力就可以得到一定的伸展與放鬆。
.
📌 放空的實踐
雖然只是一天的特休,金山吃個飯,老街晃一下,三芝喝個網美咖啡,大概晚上六點就到家了。卻有滿滿的充電感,注意力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整理一下,這次出遊回來自己體悟到的一些放空心法:
找到那些容易讓你進入注意力放鬆的活動:像是打掃、散步等等…,望向窗外發呆個 15 分鐘也行,如果有辦法在過程中不使用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我覺得都很好。
關注那些沒有即時反饋的事物,讓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反饋:像是早起先出門散步15 分鐘,定個小目標一週早起散步 3 次,每次出門,就多完成了 1/3。
為行動而行動,而不是為(功利)目標而行動:因為沒有行程的壓力,沒有對結果的期待,所以心理上更輕鬆。不像工作,每個行動都是為了產出,為了推動團隊前進,會有擔心趕不上進度或是拖累團隊的壓力。
.
📌 放空也有生產力
邊界是有寬度的,而當你身處於邊界的空白地帶時,它可以帶你打破不同工作或是思緒的邊界,將不同領域的事情融合起來,或是想起一些從未想過的解決方案 [1]
放空一詞乍看之下似乎跟生產力是反義詞,但加法與減法都是平衡生活的必須。而且很多具有創意的靈感,都是來自於這些放空時刻 (洗澡、散步…)。
日常的許多活動,目的都是為了去獲得什麼 (加法):比如刷社群軟體,你想要獲得大家的關注;在職場上努力上班,你想要獲得加薪和升遷;打遊戲,希望獲得遊戲裡面的等級或是成就,等等...。
但是,像是洗澡、打掃、散步,這些減法的活動,其實也是一種生產力:洗澡移除了身上的黏膩,打掃移除了環境的混亂。「移除」讓我們的內在獲得更多的空間,能夠去獲得更多、承載更多。所以這些活動也是相當有生產力的,不是無所事事。
就像叔本華所說:「人生就是在匱乏與無聊之間擺盪」,在我們積極行動擺脫匱乏之餘,別忘了用放空去享受這份無聊。
.
📌 結語
你的大腦是否也需要放個假?試看看「放空大腦」的藝術:
享受低腦力活動:在一些重複性的日常行為中尋找放鬆,例如洗澡、開車或散個步。這些活動能讓你的思緒自由飄蕩,不需要持續的外部刺激。
重新定義「發呆」:別再把發呆視為壞事了。其實,沒有特定目標的活動反而可能對心理放鬆和創意思考大有幫助。
遠離科技:給你的大腦來個真正的休息吧,遠離各種螢幕。試著花 15 分鐘靜靜地望向窗外,不要碰手機或任何電子設備。
重視過程,不執著結果:單純地享受活動本身,不要期待立即看到成果。這樣能減輕壓力,讓心情更加放鬆。
平衡「加法」和「減法」:要知道,像打掃或散步這樣能消除壓力或混亂的活動,和那些為生活增添實質內容的任務同樣重要。
放空不是在浪費時間喔 – 而是為自己創造一個心靈充電的空間,提升整體幸福感。所以,別再猶豫了,偶爾給自己一個「發呆」的許可吧!
.
🔍 工人智慧猜你也喜歡
🔖 參考資料
[1] 邊界:規律與創新之間的平衡感 - https://yurenju.blog/posts/2024-07-23_balance-of-rules-and-innovation/
[2] 金山。寬哥 食不厭 - https://www.facebook.com/shibuyan183/?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