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搜尋: 檢索作品中蘊含的智慧
探索 NotebookLM 和 Perplexity Space 如何革新知識管理!透過AI技術實現向內搜尋,讓您的個人知識庫更具互動性,重新定義資訊檢索與知識創造的方式。
內容不只是思想的結晶,更是孕育未來思維的知識瑰寶。
精心打造的內容不僅反映了當下的智慧,更播下了未來創新的種子。
❏ 引言
上週 OpenAI 推出了 ChatGPT search,正式進軍搜尋領域,還提供 chrome extension 讓你直接將瀏覽器的預設搜尋改成 ChatGPT search,直接和 Google 宣戰的意味濃厚。不過,真正在應用場景和技術堆棧上的直接競品,當屬 Perplexity 和 Felo 莫屬了。
下圖我向 ChatGPT search 發出查詢 “最好的 AI 搜尋引擎”,它的結果裡面竟然沒有它自己,算是相當謙虛嗎 😅。同樣問題 Perplexity 和 Felo 的回答,第一名都是 Perplexity,並且兩者都沒有提到 ChatGPT search (也合理,畢竟上週才推出,還沒有被收錄到)。
AI 搜尋網路內容已經不稀奇了,很多公司都已經在競爭這塊大餅。但是,能夠針對我們自定義的內容進行搜尋,甚至是自定義內容混搭網路內容進行搜尋,那就厲害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兩個我自己頻繁使用的工具 (也都在過往期數有出現過):如何對自己的作品進行 RAG (檢索增強生成:讓大型語言模型在生成回答前,能先從外部知識庫檢索相關資訊,以產生更準確且可靠的回應):
.
📍 大綱
❏ NotebookLM
❏ Perplexity Space
❏ 「向內」搜尋
《非正式寫作》著墨琢磨 技術趨勢、溝通領導、概念理解 與 生活實踐。
每週一四派送,如果您還沒有訂閱,請在這裡訂閱,加入 180+ 位每週讀者的行列:
🔍 工人智慧猜你也喜歡
❏ NotebookLM
NotebookLM 是由 Google 開發的 AI 驅動研究助手,透過 Gemini 1.5 Pro 模型的支援,能夠幫助使用者快速理解和分析上傳的文件內容,自動生成摘要和提問,並 提供基於來源的精確答案,特別適合需要處理大量文件和進行深入研究的使用者。
如果你還沒用過,或是曾經短暫用過但不得要領,那一定要看這期《NotebookLM: AI筆記工具如何革新你的研究與寫作流程》了解整個 NotebookLM 的設計思維。
我自己會將《非正式寫作》的每一期電子報下載成 PDF 然後放到同一個 Notebook “IW_Archived”
當中,有需要的時候我就可以快速 用 AI 搜尋或是聊天互動的方式找出我以前的智慧。
當然,也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以下是 NotebookLM 根據我上傳了 20 多篇電子報給出的回覆 (NotebookLM 目前不支援中文,以下為翻譯結果):
根據所提供的資料,這位作者展現出以下幾個特色的寫作風格:
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來解釋抽象概念:
把 IaC (基礎設施即程式碼) 比喻成「搬家計畫」,讓讀者輕鬆理解自動化搬遷的概念。
以「錘子和釘子」為例,說明人們常常過度關注行為本身,而忽略了最終成果。
運用「冰山理論」,形象地展現出人們外在行為只是內在世界的一小部分。
擅長以個人經歷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分享自己跑馬拉松和參加同學會的故事,讓讀者感同身受。
透過朋友成功的故事,探討運氣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以自身情緒失控的經驗,帶出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重視與讀者的互動交流:
常在文章末尾拋出思考問題。
鼓勵讀者在評論區分享想法和經驗。
設計投票活動收集讀者意見。
論述紮實,善用多元資源:
從學術論文到網路文章,再到個人經驗,都能靈活運用來支持觀點。
文風親切自然:
即使談論專業話題,也能避開艱澀術語,用簡單明瞭的方式表達。
整體而言,這位作者的寫作風格既能吸引讀者,又能傳達豐富知識,更能引發深度思考。透過多樣的寫作手法,他成功地讓複雜的主題變得平易近人,容易理解。
.
接著我問他:「你覺得還有什麼改善空間」
NotebookLM:… …
我:🤯 (mind-blowing)。太苛刻了,就不在這邊貼出來 ^^”
.
❏ Perplexity Space
Perplexity 算是老朋友了,在多期電子報當中頻繁出場,由此可見我對他的熱愛。
最近它推出了一個新功能 Space:它 整合了之前 bookmark 功能 (可以將有用的搜尋結果典藏到特定空間,有點像 ChatGPT 的 saved search),並提出 Files 的概念。
Files 和 NotebookLM 中的 Sources 類似,你可以上傳自己的文件,然後 Perplexity 的搜尋引擎可以基於你提供的這些知識進行檢索與互動。
如上圖,我將過去的電子報上傳至 “IW_Archived”
space 裡面的 Files 之後,接著向它提問:「想寫一篇關於內向人格的強大之處的文章,有什麼好點子」,以下是它的回應:
以下是一些關於內向人格強大之處的寫作點子:
內向者的深度思考能力
內向者往往喜歡獨處,在安靜的環境中思考。這種特質讓他們能夠:
專注地鑽研感興趣的領域,對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獨到見解。
慢條斯理地分析問題,提出周全的解決方案。
進行豐富的內心對話和自我反思,增進自我認識。
內向者的深度思考是他們的一大優勢,值得在文章中著重探討。
內向者的創造力
安靜的環境有助激發創意。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作家、科學家都是內向者,例如:
畢加索、梵谷等藝術大師
卡夫卡、普魯斯特等文學巨擘
愛因斯坦、特斯拉等科學奇才
不妨舉幾個名人例子,說明內向性格如何孕育他們的創造力,造就非凡的成就。
內向者的專注力和效率
內向者通常較少受到外界干擾,能夠高度專注在手頭的工作上。這使得他們:
效率更高,完成任務的速度更快
對細節更加敏銳,成果品質更好
有更強的自制力,不易半途而廢
可以舉一些在學業或職場表現優異的內向者案例,論證專注力所帶來的種種益處。
內向者的同理心
內向者觀察入微,體貼他人感受,容易與人產生共鳴。這種特質在以下方面很有助益:
在職場中,能設身處地為客戶或同事著想,提供貼心的服務或協助
在生活中,能給予他人情感上的支持與慰藉,是個暖心的傾聽者
在創作中,能刻畫入木三分的人物角色,打動讀者或觀眾的心
舉一些在服務、醫療、教育等助人行業表現出色的內向者的例子,闡明同理心的可貴。
總結
內向者的特質絕非軟弱,而是一種不同形式的強大。深度思考、創造力、專注力、同理心,都是內向者與生俱來的優勢和天賦。透過這篇文章,讓內向者重新審視自我,發掘自身的閃光點,同時也讓外向者正視內向者的特質和貢獻,達到相互理解、彼此欣賞。
.
還不錯對吧 ~ 我覺得更棒的是,它會告訴我他的點子源自於我之前的哪幾篇電子報:
.
❏ 「向內」搜尋
AI 不僅提供我寫作的靈感,更強化了我與作品間的連結,
讓我在新的創作中更容易援引前言,形成更一致的世界觀。
談到搜尋,第一時間直覺聯想到的大概都是網路搜尋 — 向外知識探索的型式。但鮮少人提及的是,同樣的技術也可以應用在向內探索。
大語言模型讓機器對語言理解的效率提升了數個量級,向外他能加速「定位」感興趣的知識,向內他能揭露知識彼此間的「關聯」。
我們來看看,搭載了大語言模型之力後,過往的作品可以展現出什麼新的可能:
✔ 新的互動模式
作品被轉化為 AI 可理解的知識庫後,讀者可以與內容進行「對話」,而不只是單向閱讀。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對話,就好像在和以前的自己聊天一樣。
當我向以前的自己提問時,他會根據以前的作品進行回答,就好像在跟一個記性很好的我聊天,讓我發現我當下的問題可能跟哪些過往的經歷有關。
.
✔ 創作過程的轉變
AI 可以幫助自己發現作品中的主題關聯和知識脈絡。有些東西其實在不同期的電子報都有出現過,我可以更完善對於該主題的理解 (順便複習)。
快速檢索過往內容,避免重複且找出潛在的發展方向。
在構思新的議題的時候,先透夠與以前的自己對話,找到一些靈感。也能讓知識彼此之間,有更強的網路關係。
.
✔ 對寫作的潛在影響
更系統化的知識管理。
更容易發現內容間的關聯。
更有效率的內容重用和再創作。
❏ 結語
從 ChatGPT search 到 Perplexity,再到 NotebookLM,這些工具不僅改變了我們搜尋資訊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們正在重塑我們與知識的互動模式。
「向內」搜尋 — 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進展,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透過 AI 的加持,我們的個人知識庫不再是靜態的資料儲存,而是能夠互動、成長、甚至能夠激發創意的動態系統。
當 AI 幫助我們更容易地連結過去的知識時,我們是否也該重新思考知識創造和內容產出的本質?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也許「向內」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才是通往真正智慧的關鍵。
當然,你要先開始寫作 👉 《寫作是一種 ...》
~
🦥 parting thoughts 🦥
不久的將來,筆記軟體或許都將自帶一個超強的大語言模型,可以對我們過往的所有知識庫 (不論是文字或是影音媒體) 輕鬆做到 RAG。
但是,未經淬鍊的資訊就算通通丟給 AI 模型也不會變成耀眼的智慧。我們仍需要投入自己的選擇,產出屬於自己的作品,讓 AI 這面鏡子反射出背後的光芒。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記得按讚加分享 👍,請我喝杯咖啡 ☕,我們下期見!
向内搜索这个点说的好好呀!期待有新的分享可以展开说说,具体怎么实践呢?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