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個人提升 AI 素養可以立即提高生產力,
但要將這種進步轉化為組織的成功,則需要更加精細的策略
❏ 引言
🦥 嘿,大家這週過的好嗎?開始有秋天的感覺了,涼涼的天氣很適合早起跑步。沒有跑步習慣的我因為跟風報名了全馬,現在也漸漸愛上跑步的感覺了 (鐵腿的感覺 😂)。
上週,OpenAI 的即時語音功能推出,本來已經退訂的我 (我現在主力是 Claude 3.5 Sonnet),看著大家分享能隨時打斷且流暢的聊天體驗,忍不住又給他訂回去了。
體驗了一陣,真的有刷新世界觀的感覺,馬上聯想到的是以後出國可以拿他來當翻譯蒟蒻了。教育、學習、客服等產業…恐怕都將迎來巨大的改變。從跟 AI 的對話切換到與真人的交談,忽然有一種不真實的略帶焦慮的感覺,腦海浮現出一句話:
我們總是高估未來2年會發生的改變,低估了未來10年將發生的改變
— 比爾.蓋茲
做為一個普通人,在這波 AI 浪潮下,是可以放心等著問題找上門之後再來了解 AI 的嗎 (低估長期變化)?還是需要趕緊跟上這些新的術語和工具應用呢 (高估短期改變)?
該如何拿捏這份焦慮,又該怎麼評估應該要了解的多深入呢?這期我們來來聊聊:
AI 帶來的焦慮感、AI Literacy (AI 素養) 和 組織的 AI 成熟度框架。
.
📍 大綱
❏ AI 帶來的焦慮感
❏ 構建個人 AI 素養
❏ 推動組織 AI 成熟
《非正式寫作》著墨琢磨 技術趨勢、溝通領導、概念理解 與 生活實踐。
每週一四派送,免費訂閱起來👇
🔍 工人智慧猜你也喜歡
❏ AI 帶來的焦慮感
當 AI 走進生活,需要具備怎樣的素養才能在這份焦慮面前顯得從容
有人形容這波生成式 AI 的浪潮就像寒武紀的生命多樣性大爆發一樣,基於語言/多模態理解與生成的創新,幾乎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產業與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 大語言模型層 往上到 業務中介層 (將語言模型能力整合到業務邏輯) 再到 應用體驗層 (新的互動範式),像是漣漪層層擴散一樣,越往外圍規模越大,令人看的目不暇給。
焦慮來自對未知感到不安:
尤其這個未知 演變的速度如此之快:幾個月前跟 AI 聊天得等他說完才能講下一句,不到一年就進展到已經可以隨時插話打斷它了。會不會再過幾個月 AI 就可以打斷我們說話,跟我們拌嘴?
尤其這個未知 作用的範圍如此之廣:音訊、影片的生成、Deepfake 的詐騙手法、AI 輔助程式開發、智能客服機器人又在企業中復活起來、各種生成內容在社群媒體上鋪天蓋地,等等 …
技術背景出身,從事相關工作,身處這場 AI 風暴核心中的我,時不時能感受到這種焦慮。是因為理解,所以焦慮;還是因為不夠理解,而感到焦慮?一時間好像也說不上來。
會不會這是一種 M 型分布:完全不懂的,天真快樂;完全懂的,樂天知命;落在中間的,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時刻感到焦慮。
我想到「素養」這個名詞:一個人不必積極參與政治,但是需要具備公民的素養;一個人不必寫書作畫,但需要具備人文素養;一個人不必是機器學習工程師,但是需要具備 AI 的素養。
當 AI 走進生活,需要具備怎樣的素養才能在這份焦慮面前顯得從容。
.
❏ 構建個人 AI 素養
21 世紀的文盲將不再指那些沒有讀寫能力的人,
而是指那些不會學習、不懂捨棄和不願再學習的人。
— 阿爾文·托夫勒
✔ 素養的起源
這裡我直接引用《Liang FANG’s Blog》[1] 的描述:
「素養」(literacy)源於拉丁語「literatus」一詞。這個產生於西塞羅(Cicero)時代的詞彙,其字面含義為「識字的人」,通常引申為有文化的(learned)。相對的,「illiteracy」則代表「文盲」。
「素養」的關鍵在於理解能力。對於「識字」這一系統來說,其核心是閱讀能力的培養,一旦掌握了字、詞、句、音、義、法等複雜的語言基礎技能,就可以獲得全面的語言素養,包括分析推理的判斷能力,精準一致的寫作能力等。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真正的素養通常是雙向的交換。我們不僅要閱讀,也要寫作;我們不僅要消費,還要生產。
「素養」包含了 3 大部分:知識、能力 與 態度:具備相關知識,能夠將知識化為實踐能力,應用在工作與生活之中,了解 知(知識)行(能力) 對我們所處的上下文 (組織、社會、環境,等等…) 帶來的影響,並對學習和成長保持積極開放的態度。
.
✔ AI 素養框架
Barnard College 對 AI 素養提供的框架,可作為個人提升的一份參考 [2]:
理解人工智能 (Crawl):在這個基礎階段,我們應該能夠解釋一些基本的人工智能術語,比如「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語言模型」和「神經網絡」。同時,也應該能夠認識到人工智能工具的潛在優勢和局限性,並且能夠根據不同類型人工智能的功能和運作方式來區分它們。
輕鬆探索 ChatGPT、Perplexity 和 Gamma 等 AI 工具,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培養對 AI 的直觀理解。
使用和應用人工智能 (Walk):這個階段跨越了單純的概念理解,重點在於實際應用。我們應該能夠有效地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嘗試各種提示技巧來調整 AI 生成的內容,並且能夠批判性地審視這些輸出結果,找出可能存在的錯誤、偏見和限制。
在工作/興趣中尋找 AI 的具體應用,關注能快速見效的領域。實際用看看,了解工具的能力,抓到手感。
參考:《高效寫作流: 從靈感到發佈》分析和評估人工智能 (Run):這個階段需要更深入、更具批判性的人工智能理解。我們應該能夠在更廣泛的背景下分析人工智能應用與生態系,對 AI 工具進行評論,並評估 AI 開發與應用的商業價值。也需要考慮隱私問題、版權問題、可能存在的偏見,以及假信息傳播等因素。
能夠 將 AI 系統地融入工作流程,思考在更廣泛的商業/技術背景下,可能會帶來哪些變革,並提早做出準備 (例如: 資安議題)。
參考:《LLM evaluation: 從提示手工藝到提示工程》與人工智能共創 (Fly):在人工智能能力的最高層次,擁有在創造者層面與 AI 互動的知識和技能。包括構思 AI 的新應用場景,開發利用 AI 技術的應用,或者提出關於 AI 的創新理論/實踐。
透過前面三個階段的累積,在模型層、中介層或是應用層,透過 AI 完成創新。為組織的 AI 戰略、治理準則、和最佳實踐做出貢獻。
.
回到素養的 3 大組成:知識、能力和態度,上面的四階段框架大致上就是從知識不斷向上到態度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知識 → 能力 → 態度 並不完全是單向的,對下一階段的實踐會擴展對上一階段的理解:實踐會擴展知識的邊界,在更大的範圍應用/整合這份能力,會揭開能力的不同樣貌 (例如:和其他能力的組合技、預見這個能力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等等…)
.
❏ 推動組織 AI 成熟
AI 轉型現在是每個企業的重點策略之一,AI 成熟度模型 (AI Maturity Model) 讓企業能夠利用客觀的指標來自我評量 (如上圖)。
然而,個人的 AI 素養並不能直接和其所在的組織 AI 成熟度 (AI Maturity) 畫上等號。即使組織內部有幾個走得很前面的 AI 人才,也不代表組織已經處於 AI 成熟階段。
.
✔ 個人與組織的生產力落差
研究顯示,AI 對於生產力的提升,在個人層面有顯著的正面評價。但是,在組織層面,就沒有來的那麼顯著。企業領導和管理者討論 AI 在組織的應用情況時,往往表示,除了一些受限的特定使用場景外,幾乎看不到 AI 的廣泛應用,也很少觀察到顯著的生產力提升。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落差,組織應該透過什麼方法提升成員的 AI 素養,透過什麼策略將這股動能轉化,讓組織邁向成熟?
Ethan Mollick 在《AI in organizations: Some tactics》提到的觀點,我覺得完美的解釋了這個現象:
提升個人表現的 AI 應用並不總能直接轉化為組織表現的提升。要實現組織層面的收益,需要對 AI 應用進行研發,而且這項研發工作很大程度上「必須由你自己來完成」
過去幾十年,企業習慣將組織創新外包給顧問或企業軟體供應商,這些外部機構會根據他們在不同組織中觀察到的「共性」來開發通用方法。但在 AI 應用這個領域,至少在短期內,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沒有人能夠精準地告訴你如何在你的公司最佳地使用 AI,也沒有現成的操作手冊指導你如何將 AI 整合到你的組織中。
即便是主要的 AI 公司,在發布模型時也往往不清楚這些模型的最佳用途。
他們更不了解你的行業、組織或具體情境。
我們都在共同摸索 AI 的應用之路。如果你想在這個領域取得優勢,就必須比其他人更快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個人的 AI 素養雖然能夠提升個別任務執行的生產力,但是組織層級的生產力提升,需要的是整個鏈路的創新。過去,這種創新還能借鑑/套用他人的成功經驗,但是 AI 這項技術是不確定性的,不同行業、組織和業務場景的「共性」相當低,只有自己動手作,才有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
✔ 由下而上 vs. 由上而下的雙向策略
當然,跑的快的組織也確實能掌握到必須「自己來完成」的精神,不過要將個人 AI 素養集中起來轉化成推動組織 AI 成熟,仍面臨諸多挑戰。
《AI in organizations: Some tactics》文中提供兩套策略,分別強調了 Crowd (由下而上) 與 Lab (由上而下) 這兩種方法可能遭遇的困境,以及同時存在的必要性:
Crowd「由下而上」策略:
執行者的素養與洞察:許多突破性創新並非來自中央研發實驗室,而是來自實際執行者對其流程進行改造以解決自身問題的人。因此,從組織一線執行者身上得到的洞察是最重要的,而他們需要有足夠的 AI 素養才能識別這些創新的機會。
隱匿的 AI 能力者:人們正在實驗人工智慧並發現它非常實用。但是,他們沒有與組織分享自己的研究結果。可能的原因有:較為嚴格的風險規範、怕別人知道自己的超高生產力是來自 AI、怕公司將生產力提升視作降低成本的機會 (不要在講降本增效了)、講出來也不會有獎勵還可能承擔更多工作,等等 …。
打造樂於分享、有安全感環境:創新的人才就在組織內部,需要創造機會讓它茁壯成長:1. 減少恐懼 (在風險可控下盡量開放) 2. 調整獎勵系統 (鼓勵 AI 素養卓越的人積極分享) 3. 樹立正面示範 (主管帶頭使用和分享 AI) 4. 給予他人展示自己使用方式的機會 (舉辦分享會、駭客松) 5. 讓成員接受培訓 (最簡單的就是讓他們可以直接使用前沿模型:ChatGPT, Gemini,等等…)。
.
儘管去中心化創新很重要,了解如何在組織中凝聚研發成果也同樣重要,中心化能夠將個人素養進一步匯聚轉化,推升組織 AI 成熟:
Lab「由上而下」策略:
為組織建立 AI 基準:模型在組織實際的任務執行中表現有多好?明確的業務關鍵任務和評估標準至關重要。
建構有效的提示和工具:從一線執行者的分享中獲取靈感,將其快速轉化為產品,在組織內共用。
開發原型:如果讓 AI 代理來執行所有關鍵業務流程,會是什麼景象?實際構建這樣的系統,觀察它在哪些環節出現問題
引起興趣:展示 AI 如何協助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展示最新的 AI 工具能夠達成什麼。激發人們的興趣,讓組織內部開始行動起來。
.
✔ 別這麼做
創建一個人工智能卓越中心 (AI Center of Excellence,CoE),招募一群 AI 工程師,但是組織內部都還沒有定期使用 ChatGPT (whatever AI tools) 的習慣 → Crowd ❌
隨手抓一個好像和 AI 比較能扯上關係的業務單位 (行銷?客服?),指派一個季度目標,像是:自動化行銷內容產出、智能核保流程、AI 健康諮詢師,等等…,然後將轉型任務完全外包給外部架構顧問 (像是我) → Lab ❌
.
❏ 結語
在快速變化的 AI 領域中,個人和組織都面臨著獨特的挑戰和機遇。AI 素養已成為一項關鍵技能,包括對 AI 技術的認知、應用能力和態度。雖然個人提升 AI 素養可以立即提高生產力,但要將這種進步轉化為組織的成功,則需要更加精細的策略。
個人 AI 能力和組織 AI 成熟度之間的差距,凸顯了我們需要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鼓勵員工自下而上的創新,另一方面需要自上而下的指導來引導和擴大這些創新。組織必須創造一個鼓勵實驗和分享 AI 見解的環境,同時也要集中力量對 AI 工具進行評估、原型開發,並在組織內部推廣。
成功的關鍵不在於盲目採用 AI 或建立獨立的卓越中心,而在於培養持續學習和適應的文化。通過接受 AI 發展中的不確定性,並鼓勵個人成長與組織協調,才能在這個技術快速進步的新時代中蓬勃發展。
邁向 AI 成熟的過程是持續的,正如比爾.蓋茲所言:「我們常常高估短期變化,而低估長期轉變」。世界越快、心則慢,放下焦慮,我們應該專注於建立可持續的 AI 素養和組織實踐,使其能夠與技術本身同步發展。
~
🦥 parting thoughts 🦥
提升 AI 素養,關注 AI 議題:《AI 相關文章列表》
上週四雙十國慶,來不及完稿,索性就跟著國定假日休刊一期。實際把《42k馬拉松: 從零開始的百日挑戰》當中提到的「不要中斷超過 1 次」的心法拿來也套用在電子報寫作上 😅。
另外,也啟用了 Substack 平台上的 訂戶聊天群組 功能,未來關於出刊休刊的資訊,或是比較即時的議題討論,也會在那邊進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入聊聊 👉 Chat。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記得按讚訂閱加分享,也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謝謝大家,我們下期見!
~
🔖 參考資料
[1] AI 素養 - https://fangfrancis.github.io/culture/2017/08/08/literacy/
[2] A Framework for AI Literacy - https://er.educause.edu/articles/2024/6/a-framework-for-ai-literacy
[3] AI in organizations: Some tactics -
[4] Inside AI Maturity Model - https://towardsdatascience.com/inside-ai-maturity-model-3ff645a484b3
非常好的分享!特别是比尔盖茨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
我們總是高估未來2年會發生的改變,低估了未來10年將發生的改變
— 比爾.蓋茲
在AI应用层面如果实践非常多,往往会产生和现实脱节的感觉,我觉得对我个人来说,真的应该目光长远一点~~~
太棒的分享,謝謝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