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etition makes reputation
— Elizabeth Arden
❏ 引言
前陣子因為高中同學的邀約而報名了明年的 渣打馬拉松 42k (距離撰文時間剛好 100 天)。群夥當中有幾個已有半馬經驗,其他則是完全素人 (偶爾有在運動,身材尚未嚴重走鐘),我就是其中一員。
初聞 42k,沒有太多感覺,只要持續慢慢跑應該可以完成吧?直到我把計畫分享到 threads,看到壓倒性的勸退留言,我才意識到這件事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這期就來聊聊,從那之後我展開的 project 42k (一個響亮帥氣的名字是很重要的),以及這幾天跑下來我的感想與體會,Let’s go 🏃♂️💨
.
📍 大綱
❏ 起步
❏ 慣性養成
❏ 改變覺察
《非正式寫作》著墨琢磨 技術趨勢、溝通領導、概念理解 與 生活實踐。
每週一四派送,免費訂閱起來👇
🔍 工人智慧猜你也喜歡
❏ 起步
首先,來看一下數據。從 9/24 ~ 10/4 共計 11 天跑了 8 天,累計 43k (剛好多出 1k)。目前的水準大概在 7 ~ 8 分速的區間,以這個速度跑 10k 大概還撐的住。但上面可以看到,撐完隔天右膝就有點痛不舒服惹 (只好休兵一天)。
這幾天的訓練,算是給自己的一個測試,看看是不是應該採納網友建議,改報名半馬(21k) 或是 乾脆直接退費。放棄可能比較難,因為已經答應同學要一起跑了,在群組大家也會分享各自的訓練狀況 (他們都5分多在跑 Orz)。
當初會答應這個邀約,其實是自己本來就有跑馬拉松的念頭 (受到 HowHow 東京馬 的熱血啟發),只是一直發懶拖延。剛好遇到有在跑的同學的邀請,就不知天高地厚的答應了。
前兩天跑完真的有想放棄的念頭,心裡想著:「天啊,我還要再跑這個距離 7 倍嗎 …」,上官網查了一下,需要在 6 小時以內完賽,不然就會被回收,換算一下大約是每公里 8.5 分鐘的速度。想了一下五洲製藥理念,先講求不傷身體在講究效果,心中轉念以平安完賽不被回收 為目標,好像又沒有那麼遙不可及了。
.
❏ 慣性養成
有了這個目標之後,聽說跑量要先累積起來,讓自己的身體習慣這種長距離的模式。這勢必得養成幾乎天天跑步的習慣,讓我想起之前讀過的「原子習慣 (Atomic Habits)」,雖然沒有刻意按照書中說的去安排,不過好像也驗證了其中幾點,和大家分享:
.
✔ 讓它容易執行(Easy)
能夠 11 天裡成功執行 8 天,我覺得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健身房離我夠近:從走出家門到站上跑步機的時間大概 2 分鐘左右,即便有時候起床後真的累到不想動,我的意志力也只需要把我推過這 2 分鐘的距離,就能讓我站在跑步機上。
接下來,不管我跑了多長距離,3k 也好 5k 也罷,這個慣性推動著我之後的前進。
.
✔ 讓它顯而易見(Obvious)
這點倒是一開始就已經存在了。高中同學的群組,幾乎每天都會有人曬跑步成績,然後還都是 5 ~ 6 分速,是要逼死誰 …。
因為健身房離家近,上下班都會經過,每次經過看著裡面運動的人,也會問自己:「你今天跑步了嗎」?
再來就是,每天睡覺前就把明天跑步要穿的服裝襪子放在桌上,一起床就看到,穿上就直接去跑,盡可能降低摩擦力。
.
✔ 讓它有吸引力(Attractive)
這點就比較困難了,以前我覺得跑步是個極其無聊的運動,就是眼睛盯著前方,然後腳不停地跑,非常 boring。不過這幾次跑下來,好像沒有這種感覺,即使不戴耳機聽 podcast,單聽健身房的熱血音樂,呆呆地望著對面的招牌,也覺得蠻平靜的。
我在想,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了,開始懂得無聊的珍貴,懂得腦袋裡什麼都不想的快樂 (詳見《思緒漫遊的藝術: 有效放空的秘訣》)。有時候,寫作的靈感還會在漫長的空白中突然迸出來,倒是給我了一些驚喜。
.
✔ 讓它令人滿足(Satisfying)
對我來說,有計畫的往目標前進,就挺令人滿足的。假設要不被回收完賽,那平均速度要在 8.5分鐘/公里。一開始我只能確定 5k 我能做到 7.5分鐘/公里,持續跑了幾天,我能做到同樣速度跑到 10k。
42k 是個持久戰,可以想見越到後面體力只會越來越差,所以配速是相當重要的。雖然我沒有參照標準的訓練課表,但是每一次跑完把成績紀錄到 Google Sheet 上,然後制定接下來的 next step,持續提升自己能夠跑完 42 k 的信心,達成階段性的目標,也相當有成就,相當滿足。
.
❏ 改變覺察
有一種說法是:「只要連續持續 21 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我覺得這在實務操作上太難了。有時候就是會遇到身體不太舒服、精神比較低谷的時候。
經過這 11 天之後,我發現了另一種作法:「不要中斷超過 1 天」。在這 11 天當中,我有 3 天是休息的,但他們都不連續,有兩次是因為腳踝和膝蓋不舒服,一次是出門玩。
我把這樣的休息視為對「不勉強」的一種鍛鍊,因為我的目標是不受傷且不被回收的狀態下跑完 42k,不受傷和不被回收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我在訓練的時候就因為過度勉強而受傷,以至於根本沒辦法參加,豈不啼笑皆非。
前往目標的路途不是一路直線攀升,沿途有山峰也有低谷,
在上升的時候努力、在下降的時候休息
這幾天跑下來,另一件深刻感受到的是:「傾聽自己的身體」。因為這是一項相對單調的運動,除了健身房的音樂,和眼睛直直隔著玻璃窗盯著的店家招牌,就沒有其他的外部注意力干擾了。跑著跑著,我發現更能夠感知到自己雙腿的狀態,這裡的感知不僅僅是腳酸了這種籠統的概念,而是能夠具體到哪一個部位哪一塊肌肉的感覺。
第一次嘗試跑 10k 的過程,在過了 5k 的時候,整體狀態都還算舒適,我記得我在心裡向我的雙腿說了一聲謝謝。接著來到了 7k,右膝開始有一些不適,說不上痛但就是有點卡卡不舒服,於是我試著調整一下跑姿,讓左腿多分攤一些重量,我在心理對右腿說,你做的很好,休息一下吧;對左腿說,你比較有能力,接下來靠你多分擔一些啦 ~
我了解到,除了速度的調配以外,在練習的時候就去了解身體每個部分的能力極限,對於完成目標也非常重要:左腳踝在 3k 的時候可能會開始卡卡,右膝在 6 分速下只能撐 10k。
我意識到,42k一個看似簡單的自然數,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多項函數。
要對心肺能力、肌肉乘載力和意志力做出通盤的考量。別人成功的公式,不一定能直接套用到自己身上,你必須自己進行訓練 (training),找出屬於你的參數。
❏ 結語
挑戰才剛剛開始,相信只要持續的跑下去,明年 1/12 應該可以順利完賽 🏃♂️💨。
你也跑過半馬 or 全馬嗎?有什麼訓練技巧或是心態可以分享給我呢?你也可以留言幫我加油打氣,這樣我放棄的機率就會更進一步縮小喔 🥳
~
🦥 parting thoughts 🦥
颱風過後,希望大家都安好。記得按讚訂閱加分享,也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謝謝大家,我們下期見!
~
等着看你明年破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