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無法簡單地解釋,表示你還不夠了解
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 Albert Einstein
👋 嘿,我是 Browny。
Informal Writing 書寫 技術趨勢、溝通領導、概念理解與生活實踐。
每週一四派送,訂閱起來👇。也在 threads 上面分享比較 即時的 insight,歡迎關注 🏃♂️
📌 引言
「非正式寫作」也非正式地持續產出 10 多篇了,算是一個小小的里程碑 👏。訂閱人數也來到了 2 位數。寫作的初衷就如開篇的那句話所說,希望透過寫作的方式,來檢視自己在工作與生活當中的學習,來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這個概念。
1. 解碼情緒: 從腦筋急轉彎到情緒建構理論
2. 解構AI Agent: 人工智能的關鍵突破?
3. 微服務架構:敏捷與明確介面的平衡藝術
剛開始其實沒特別定下什麼目標,不過寫著寫著發現,「強迫自己產出」好像也是個蠻值得培養的原子習慣,所以就定下每週都要更新的目標。
.
採納 Skyline 的小本子 當中的建議,我在 Google 日曆創建了一個 calendar (如圖一),作為「派發日曆」。實際運作下來發現,這個簡單的操作,很有效地消除了我 懶得寫 以及 覺得沒什麼好寫 的念頭。
.
如果你無法將你正在做的事情描述為一個流程,那麼你就不知道你在做什麼
If you can't describe what you are doing as a process, you don't know what you're doing - W. Edwards Deming
今天和大家分享,在經過10 多篇的連滾帶爬之後,慢慢形成的靈感收集流程,和我使用的相關工具:Readwise, Heptabase, Perplexity。希望也能幫助到想要開始寫作的朋友們 ~
寫作軸心
Readwise: 書籤 與 重點劃線 (Highlight)
Heptabase: 劃線管理 與 溝思線索板
Perplexity: 主動學習 與 好奇心小幫手
結語
.
📌 寫作軸心:
Tech(技術), Leadership(領導); Distill(提煉), Realize(實踐)
進入正題之前,先聊聊寫作軸心。在開始「非正式寫作」的時候,我就決定以上面這四個領域為主軸進行寫作,縮寫剛好是 TL;DR。有了明確的主軸,我發現在資料的收集上,就很容易進行 領域展開 分類。
所以,接下來介紹的三個工具當中,我也都會套用上這四個分類 (產出導向的資訊整理術)。
Tech(技術): 因為本身在技術領域工作,會接觸大量的 DevOps, Cloud, AI 相關技術,所以應該有很多東西可以寫吧。
Leadership(領導): 除了帶團隊以外,日常也需要對外和客戶進行訪談與協商,所以這部份也是我很感興趣的領域。
Distall(提煉): 生活中有許多你感覺自己懂,但別人真的問起來,確又沒辦法系統性的講出來,希望透過寫作來提煉和梳理這些概念。
Realize(實踐): 實際經驗的紀錄,包括自己動手做的 lab, side project 或是生活小嘗試/實驗等等。
以上就是這個電子報的著墨領域,接下來就進入正題吧:
.
📌 Readwise: 書籤 與 重點劃線 (Highlight)
Readwise 算是我用過 最值得付費的服務之一。簡單來說,他是一個更為強大的 Read Later 服務 (在它之前我是用 Pocket)。網路上可以找的到很多關於他的介紹和影片:
主要功能包括:
自動同步和整合: 可以從多個平台 (如Kindle、Apple Books、Instapaper、Pocket等) 自動收集並整合你的閱讀筆記和標記。
註:電子書我主要是用 Kobo,Readwise 也可以支援匯入 Kobo 電子書的 highlights,在搭配 Heptabase 直接同步 Readwise 的 highlights 就很方便。組織和搜索: 提供標籤、筆記、搜索等功能,方便你整理和查找保存的內容。
Reader功能: 內置的閱讀器應用,類似於Pocket等 "稍後閱讀"工具,但功能更強大。
網路上的閱讀,有看到相關感興趣的議題,我會直接先存到 Readwise。然後找時間閱讀,一邊閱讀一邊用它的 Highlighter 劃重點。讀完覺得 值得分享 或是 有機會成為後續寫作素材 的,才打上 tag。
流程上會像是: 瀏覽 (browsing) → 暫存 (save later) → 閱讀與劃線 (read & highlight) → 打標籤 (tag)。如圖二所示,我會按照四個主軸建立對應的 views (符合特定條件的文章),之後要找靈感的時候就不會沒素材啦。
.
如圖三,View 的創建很簡單 (單純篩選有特定 tag 的 query 就像是 → tag:"tach"
),但其實也可以做到非常複雜 (參考 Reader Filtering Guide)。
我自己的話,會在 社群媒體貼文 或電子報 發布出去之後,將文章的 tag 打上 posted / published。所以我的 query 會像是 → tag:"tech" AND tag__not:"posted" AND tag__not:"published”。這樣一來已經發布過的內容就會被過濾掉。
Readwise 的作用就像是一個採集過濾器,將有趣的素材分門別類的放好,之後在排定派發日曆的時候,就可以從這邊汲取靈感。
.
📌 Heptabase: 劃線管理 與 溝思線索板
Heptabase是一款專注於視覺化知識整理的筆記工具,算是我用過 最值得付費的服務之二 (XD),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以白板和卡片為核心元素:用戶可以在白板上自由排列和組織卡片式筆記,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知識結構。
靈活的知識連接:可以輕鬆地將筆記片段拖拉到白板上成為獨立卡片,並建立雙向連結,方便重複使用和關聯不同概念。
支持多種資料類型:除了文字筆記,還可以整合PDF、圖片等多媒體資料。
.
雙向鏈接 (Backlinks) 已經是現代筆記軟體的標配,我覺得 Heptabase 出眾的地方在於他像是一塊無止盡的畫布,我可以將我準備好的素材都攤在一個平面上去思考,很像警察辦案會把所有證據和線索都釘在一面牆上 (如圖五,是寫作解碼情緒那篇文章時使用的白板)。這能夠幫助我在這些素材之間找到關聯,找到合理的敘事方法。
.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個亮點是,Heptabase 可以同步 Readwise 的 highlights (如圖六),有時候可能是一句振奮人心的話、一個提高生產力的 tips。雖然內容不足以構成一篇文章,但是我可以在 Heptabase 裡面給他打上 tag,累積起來或許也能激發出一些跨界靈感,或是作為社交媒體的分享素材。
.
📌 Perplexity: 主動學習 與 好奇心小幫手
Perplexity 是一個 AI 驅動的搜尋和問答引擎,是我近期 開始付費的服務之一 (XD),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自然語言互動:用戶可以用自然語言提問,Perplexity會理解問題並給出回答。
提供相關問題:Perplexity會根據用戶的初始問題,自動生成相關的後續問題建議,幫助用戶深入探索話題。
引用來源:回答會附帶引用來源,讓用戶可以查證資訊。
有看過之前文章「Perplexity AI:革新知識探索與搜尋」的朋友應該知道,Perplexity 是我最近開始大量使用的一個 AI 工具之一。當我對某個議題感興趣的時候,我就會順手上 Perplexity 搜尋看看。它除了會自動幫我整理一大堆搜尋結果,產出一個結構性的答案給我之外,更令人驚艷的是,它會接著猜「你可能還想追問哪些問題」。
有時候,它的猜想是我完全沒想到的,觸發了我進一步的好奇。有點像在玩 RPG 開地圖一樣,隨著他的提示,原本對一個議題的理解層次會不斷的被擴大。
最後,互動歷程也可以被收藏起來,打上標籤 (如圖七)。
.
📌 結語
以上就是「非正式寫作」的靈感捕獲流程與工具:
被動資訊接收的部分,由 Readwise 統一整理,使零散的閱讀筆記與標記能夠有系統地儲存並篩選,讓我在需要靈感時隨時可以獲取。
主動學習的部分,由 Perplexity 探索未知,提供結構化的答案與相關問題建議,幫助我在研究主題時,不斷擴展知識範疇,發掘新的寫作靈感。
在被動和主動整理好的線索中,找出一個主題,然後把相關素材攤平到 Heptabase 開始寫作。Heptabase 的視覺化白板與卡片式筆記系統,讓我能夠在一個平面上整理和連結各種概念,找到合理的敘事角度與方法。
總結來說,這些工具不僅幫助我有效地管理資訊和靈感,更讓我在寫作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有條理和高效。
希望這些分享能夠對你有所啟發,無論是寫作還是其他需要持續創作的領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靈感捕捉與管理方式。
你也有私藏的靈感收集和寫作工具嗎? 請不吝分享給我 (拜託 🙏)
~
非常好的实践分享!内容日历的确可以保证输出的稳定性!
最近我也要重新把内容日历捡起来了,忙起来很可能执行不到位呢